《造佛像有無量無邊功德利益》造佛像有無量無邊功德利益,如地藏經云:「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畫形像。或土石膠漆。金銀銅鐵。作此菩薩。一瞻一禮者。是人百返生於三十三天。永不墮於惡道。假如天福盡故。下生人間。猶為國王。不失大利。」何況皈依、瞻禮、供養、讚嘆,詳情請見――造像功德利益。 註:本網頁圖片與A4紙張比例相同,可以A4紙張列印。
《建議作法》1.選一張或多張佛菩薩像列印。2.至照相館護貝。3.至商家配框。4.供奉於清淨高處,兩旁供養燈座。5.早上供一杯水,早晚供香,十供養如:香、花、燈、塗(香油)、果(水果)、茶、食(食物)、寶(寶物)、珠(寶珠)、衣(衣物),以誠敬心皆可供養,功德無量!!~~【十供養的意義與功德】~~十種物品供養,各有其不同的象徵意義與功德。 十供養源自於《梁皇寶懺》,又名《慈悲道場懺法》。 其象徵意義如下:1.香供養——象徵意義:戒香。 2.花供養——象徵意義:微妙萬行,開花結果。 3.燈供養——象徵意義:光明。 4.水供養——象徵意義:甘露水,撫慰眾生煩惱。 5.果供養——象徵意義:出世聖果。 6.茶供養——象徵意義:清醒。 7.食供養——象徵意義:禪悅妙食。 8.珠供養——象徵意義:摩尼寶珠。 9.寶供養——象徵意義:法寶。 10.衣供養——象徵意義:柔和忍辱,出離生死。 十事供養功德:1.香供養:心神安寧,身體潔淨;三業清淨,多聞妙法。 2.花供養:處世如花,見者歡喜;身常香潔,歡喜真理。 3.燈供養:眼睛明亮,事業順利;獲正知見,智慧圓滿。 4.塗供養:身心清淨,相貌莊嚴;遠離煩惱,人緣良好。 5.果供養:遠離瘟疫,不受災害;享受快樂,早證佛果。 6.茶供養:口齒芳香,永離渴愛;安樂少病,具大福報。 7.食供養:力大無窮,壽命綿長;眾人愛樂,辯才無礙。 8.珠供養:相貌莊嚴,風度美好;破除慳貪,速證聖果。 9.寶供養:消除業障,心得安寧;福壽綿長,永離惡道。 10.衣供養:所有安全,不遭破壞;色澤柔美,具有財寶。 以上功德是大略說明,真正供佛的功德多寡大小,要看供養者的恭敬心與誠心而定。貧女誠心以全部財產一文錢點燈供佛的功德,勝過豪門大富的千金供養。一分恭敬即得一分功德,要不然,佛陀福慧圓滿,還差我們這一點供養嗎?那是佛菩薩慈悲不捨眾生,為眾生作福田,我們佛弟子要至心祈請佛陀慈悲納受才是!! 6.供養後禮佛三拜,拜時念懺悔偈: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恚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卷,唐‧般若譯。)(真心懺悔,便可趨吉避凶,消災滅障,增福增慧。)7.合掌恭敬念佛菩薩名號一百聲。8.將所修功德迴向一切眾生,偈曰: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離苦得樂,皆開悟證果,皆生極樂國,皆共成佛道。(迴向一切眾生,功德不可思議,如一滴水入大海水,永不蒸發,後福無盡,迴向表所作所為皆為眾生,亦可避免自己貪取功德的執著與過患。)
供佛與禮佛功德解說(供養佛像與禮拜佛陀的殊勝功德)《佛說浴像功德經》中記載,恭敬虔誠供養佛像,所得功德,如佛在世等無差別,如是之人得十五種功德。 一、得淨念心。二、得順法心。三、得慚愧心。四、得見如來。五、發淨信心。六、能持正法。七、如說修行。八、得親近諸佛。九、諸佛國土隨意受生。十、若生人中生大姓家,其心柔軟人所敬重。十一、纔生人中得念佛心。十二、諸魔軍眾不能惱亂。十三、於末法時能護正法。十四、常得十方諸佛如來恒加覆護。十五、速得成就五分法身。 恭敬虔誠禮佛,也可以獲得殊勝不可思議功德。《業報差別經》中提到禮佛有十種功德。 一、得妙色好聲。二、有所發言人皆信伏。三、處眾無畏。四、天人愛護。五、具足威勢。六、眾生皆來親附。七、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八、具大福報。九、命終生天。十、速證涅槃。 萬佛名經《佛說佛名經》中則提到虔誠禮佛可以:業障消除,善根增長,相好莊嚴,福慧圓滿,往生淨土,遠離災難,除五逆罪,攝得如來十力,得大無畏,成就一切善法,身出香氣,消滅諸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嚴身,不墮惡道,得千三昧,宿命智通,轉正法輪,常現佛前,降伏諸魔,遠離煩惱,早成佛道。
供佛功德故事童子供花典故摘自:《法苑珠林》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一天,和比丘們到城裡托缽。這時,有位婦女抱著兒子坐在路旁,兒子看見相好莊嚴的佛陀滿心歡喜,便央求買花供佛,母親隨即滿其所願。 這孩子拿著花恭敬地散灑於佛陀身上,剎時,花朵變成花蓋,跟隨著佛陀移動。小孩子見到這番景象,起大歡喜心,發願說:「希望以此供花的功德,我未來得成佛,廣度一切眾生。」孩童發願畢,佛即微笑,從口中發出五色光芒,繞身三匝後,還從頂入。 阿難請示佛陀:「如來以何因緣微笑?請佛慈悲開示。」於是佛陀告訴阿難尊者:「這個孩子因為以花供佛的功德,未來世不會墮入惡道之中,並於天上、人間常享快樂。十三阿僧祇劫之後,成就辟支佛果,名為『華盛』,廣度眾生不可限量。」眾人聞佛所說,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供佛功德-寶手比丘緣典故摘自:《撰集百緣經》卷第九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那時舍衛城中有一位長者,擁有無數的財寶,他娶了望族的女子為妻,並且常常邀請歌舞伎樂等表演使她歡娛快樂。他的妻子懷胎十月圓滿,生了個兒子,五官端正,俊秀莊嚴,世間少有。他的雙手能變出金錢來,拿走了他手中的金錢,還會再生出來,就像這樣展轉出生,取之不盡。長者請了諸方占相師為兒子看相,占相師看過後,問:「這個孩子出生時有什麼瑞相?」他的父母回答:「這孩子一出生,他的雙手就有金錢變現出來;拿走了,又會再生出來。」因為這個緣故,取名「寶手」。 寶手漸漸長大,他的本性賢善柔和,不但慈悲孝順,又樂於佈施助人。如果有人向他乞討,他便伸出雙手,就有很多金錢,即時佈施給乞討的人。有一次帶著親友出城遊玩,一處又一處地觀看遊玩,最後來到了祇園精舍,寶手看見佛世尊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身上散發出智慧與慈悲的光明,如同有百千個太陽,光明普遍照耀一切眾生。寶手心生歡喜,向前頂禮佛足,雙手合掌請求佛及諸比丘僧說:「請慈悲憐憫我,接受我的供養。」當時阿難尊者在佛旁邊,看他很年輕,就向寶手說:「如果想供養佛及比丘僧,須要有財寶,才能成辦佈施!」寶手聽到阿難尊者的話,隨即伸出雙手,金錢就像雨一般落下,不一會兒就積成一堆。佛即命阿難說:「你拿這些金錢財寶,去準備食物菜餚,供養佛及比丘僧。」阿難遵佛指示,立刻去辦理供養的飲食菜餚。供養完畢,佛為寶手說法開示;寶手聽聞佛陀的開示後,心靈豁然開朗,會意理解佛所宣說的義理,當下斷了我見,成就初果須陀洹的果德。 寶手回家後,便向父母請求准許他隨佛出家修行,由於父母極為疼愛寶手的緣故,無法違背他的意願,於是就帶他去拜見佛陀,請求出家。佛即對寶手說:「善來比丘!」寶手煩惱鬚髮自然脫落、披上僧服,便成出家修行人。寶手比丘出家後非常精進修行,很快的就證得阿羅漢果,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脫的功德,成為諸天與世間人所尊敬仰慕的解脫道聖人。當時阿難尊者看到寶手比丘殊勝果報以後,向佛稟白:「這位寶手比丘在過去世種了什麼樣的福德?今生得以出生在富貴望族的大長者家,雙手還能生岀金錢,取之不盡,又能值遇佛世尊出家,成就阿羅漢果。」 這時候,世尊告訴阿難說:「你仔細聽!我現在就為你們解釋說明。此賢劫中,過去的迦葉佛在波羅奈國示現成佛,教化圓滿入大般涅槃後,當時的國王名為迦翅,收取佛舍利,建造四座寶塔來供奉佛舍利。那時候有一位長者見到佛塔前正在豎立長的木柱,他心生歡喜,於是恭敬地取一枚金錢放置在木柱地底下,發願後離去。就因為這個功德,所以不墮三惡道,生於天上或人間受諸快樂,並且一伸手就有金錢出現,乃至於到了今天值遇於我釋迦牟尼佛,雙手能出金錢,取之不盡;還能出家,證得俱解脫阿羅漢果。」當時比丘們聽佛宣說後都歡喜的信受奉行。
發心供佛一朵花功德菩薩說不盡我們先講個故事,在藏經中,有一個印度人,撿了一朵花,花是金黃色的,很莊嚴。他想先插到他腦殼上莊嚴一下,後來一想這個腦殼是無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麼動物吃了都不一定,他不配戴這朵花,就沒有把這朵花放到他腦殼上。用手捧著到寺廟裡來了,他看見釋迦牟尼佛像,很莊嚴,他就念佛,因為念佛的功德,他身上頓時發熱,每個毛孔都張開了。供花的時候,他想,佛是大慈大悲的,佛是智慧的,佛是福慧兩足尊的,佛一定能加持我,他是以這樣誠心供養花。 供養完了,他說:“我供養花究竟有好大功德呢?”心裡衡量供養這朵花的功德,他自己不知道,就找一位比丘問,他說:“大德啊,我剛才以這樣一個心情,我身上有這麼一個反應,以這麼一朵花供養佛,功德有好大呢?我將來要得好大的果報?”這位比丘說:“我剛出家受戒不久,只知道離世間的痛苦,其他的我不知道,我沒有道德也沒有讀過經,也沒有讀過書,你問我這個,我沒法答復你,你找一個讀經的法師去請問他,看你這朵花供了之後,有好大的福德?” 他又找到一位讀經的法師,這位讀經的法師說:“你供這朵花好大的功德我不知道,我也沒有神通,我只是讀經,我自己求福德,供花的功德,經上說是有的。你這枝花供的功德多大我不知道,你去問坐禪的阿羅漢,他有神通,他是證阿羅漢果的。” 這時佛涅槃之後還沒有很久,證了阿羅漢果的道人還很多。於是供花的人就去問證得六通的阿羅漢了。他問大德:“你已經得了阿羅漢果,你知道我供花有好大利益?” 這位羅漢就入定觀察了。觀察完了,他說:“我看到你供養這朵花,你身體的報身捨了之後受天上的福,一生至千萬億世,這是一大劫。從一大劫到八萬大劫,你的福還沒有完,以後的我就不知道了。”因為羅漢的神通只到八萬大劫,再上去他不知道了,圍著湊熱鬧的人就問阿羅漢說:“你老人家有神通,你答復不出來,就到天上去問彌勒菩薩吧!”於是這位阿羅漢一入定,他的靈魂神識就到兜率天去問彌勒菩薩了,彌勒菩薩說:“這人只受世福,果報還沒有盡,這種事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一切補處菩薩都不能究竟,你等我下去成了佛之後,再來跟你說。” 這是說他以這樣心情供養一朵花,彌勒菩薩都說不盡他的福德,供養一朵花就有這樣的功德。佈施的功德還得隨你的心,物質的多少在我們世俗的眼中是有關系的,在聖境的眼中就不在乎了。這段故事是說,大家在供養佈施的時候,不但給他物質上的供養,還要法供養,願他不貪著世間的福德智慧,願他將來一定能成佛,那你這個功德就沒有辦法說了,惟佛與佛乃能究竟。
修習外道法門的五位兄弟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四──弗那施佛缽食獲現報緣》佛陀時代,有修習外道法門的五位兄弟,生活貧苦,因此想學習外道的生天之道,希望可以遠離飢寒交迫之苦。 有一天,老大「耶奢」召集弟弟們商量:「我們五位兄弟年紀都不小了,如此潦倒地過日子,總不是辦法!不如專心修苦行,早日得到禪定,就能夠生到天上去享天福。」老二「無垢」、老三「憍梵波提」及老四「蘇馱夷」,聽到老大這麼說,立刻欣然同意。只有老五「弗那」遲疑了一會,心想:「跟著兄長們修苦行也有許多年了,仍無法解答自己對生命的疑惑,不如留在山下,或許能找到生命的真義。」於是他說:「兄長們,我想先留在山下,如果你們有任何需要,我也好護持你們。」 兄長們也不勉強弟弟,隔天一早就出發上山了。弗那則照常耕種著家中唯一的一畝貧瘠田地。晨風徐徐中,突然,遠遠地走來一群托缽僧侶,彷彿破曉晨曦中一道曙光,尤其是為首的僧眾,散發著無比的祥光瑞氣,莊嚴相好的儀表,令他久久不捨移開目光。 原來這位正是久聞已福慧圓滿的佛陀,來到此地托缽!弗那喜不自勝地飛奔回家,把最好的白飯滿缽地虔誠供養世尊。之後,弗那繼續他一天的耕種,直到太陽下山。 隔天當弗那踏出家門,準備下田時,赫然發現,田裡原本乾枯的稻禾,竟然變成一株株金黃色的稻禾,散發出一片柔和金黃的光芒!而且長得又高又壯,長達數尺,結實累累。 一陣歡呼跳躍後,他立刻小心翼翼地割了一些黃金稻禾,衝到最熱鬧的市集去,讓大家瞧瞧這麼不思議的稻子。當然,這些稻子很快就被大家搶購一空。於是弗那又回去割了許多到市集賣,更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這些稻子割下來之後,竟然很快又生長出來。於是,這小小的一畝田,竟然怎麼也採收不盡。 消息傳出以後,甚至連國王都帶著大臣們親自下田來採割這神奇的黃金稻子,所有城裡的人們也都好奇地來採割弗那的稻子,同樣地都採割不盡。當然,弗那很快地便成為全國最富有的人。數月後,到深山修苦行的兄長們,想到弟弟一人在山下過著貧苦的生活,便一起下山來看這可憐的弟弟。發現弟弟在短短數月中,竟然成為福可踰國的大富人家,驚訝地久久說不出話來。弗那請他們坐下後,便歡喜地說起供養佛陀一缽飯的事。 耶奢等聽完後,歡喜踴躍地向弟弟說:「原來供養佛陀有這麼殊勝的福報,那麼,請弟弟也幫我們做一些歡喜團,讓我們四人各拿一歡喜團去供養佛陀。我們不求聽聞佛法,或是得到解脫,只求早日生天享福罷了!」 弗那很快地就準備好精緻的歡喜團,讓四位兄長帶到佛陀所駐錫的精舍。見到慈悲的佛陀,老大恭敬地將歡喜團,放入佛陀的缽中,佛陀向他開示:「諸行無常。」接著老二也把歡喜團放到佛陀的石缽中,佛陀告訴他:「是生滅法。」老三恭敬供養時,則聽到:「生滅滅已。」最後老四將歡喜團供養後,聽到佛陀說:「寂滅為樂!」 雖然他們一時並沒有悟到佛陀所說的道理,但是佈施之後,都感到滿心的清淨法喜。當他們回到家裡,便興奮地討論起每個人所聽到的法語,這才發現,原來四句話連起來便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的偈子。 帶著恭敬供養後的清淨心,他們靜坐下來,各自思惟著偈語的道理,很快地就證到阿那含果。感恩之餘,他們才體悟到外道求生天,享天福,仍是生滅的快樂,天福享完,仍要墮落受苦。於是,他們一起來到佛所,請求剃度出家,繼續用功修行,不久就都證到阿羅漢果,永出三界生死輪迴之苦,進入聖道。
牧牛人採花欲供佛典故摘自:《眾經撰雜譬喻‧卷上》湖邊,開滿了美麗的金色花朵,散發出絢麗的光彩。牧牛人看到這幅美麗的景象,心中立即生起一個念頭:「佛陀就在距此不遠的地方,我應該採集這莊嚴的金花去供養佛陀。」於是,牧牛人採了滿滿好幾盆的花,挑著就前往精舍。 不料,尚未走到大道上,就被奔跑中的牛用角頂撞而亡。由於牧牛人這一念供佛的發心,死後往生忉利天成為天子,所住的宮殿寬廣莊嚴,四周還開滿金色花,綻放耀眼的光芒,將整座宮殿映照得光彩奪目。 天子具有宿命通,觀見自己前世採花欲供佛,為牛所觝殺,但因一念供佛的心,而享有生天的福報。此時,不禁歡喜地讚揚佛的功德:「佛,覺行圓滿,真正是具有無量的福德,人天所應供養。我只是起了供佛的心念,還來不及供養佛陀,就有如此的大福報,何況是恆修福德者呢?」 於是,天子採集宮殿四周的金色花,並準備種種供佛的器具,欲圓滿供佛的心願。 其他的天人看見他在採花,覺得很奇怪,紛紛前來詢問:「你才升到天上,為什麼不好好享受天人的福報,反而在這裡採花呢?」 天子回答:「我在人間欲以花供佛,還未完成即往生,僅是這樣的心念就能感得天人果報,更何況是真正的供養佛呢?所以我現在採花,是為了圓滿供養佛陀的心願,培植未來的福德。」 其他天人聽到天子的一席話,皆發廣大善心,於是共有八萬四千天人一起下至人間,欲供養佛陀。沒想到天人於諸塔寺中,皆不見佛陀身影,而由一位得道的上座比丘,為天人們宣說法要。聽聞佛法後,天人個個心生歡喜,也因福德增長,終於得見佛陀。 見到佛陀的天人們更是歡喜無比,以鼓樂絃歌種種天樂,散種種天花,供養佛陀及眾比丘僧。世尊為天人演說清淨妙法,天子及其他八萬四千天人當下心開意解,皆證得須陀洹果。 原來,天子與其他八萬四千天人,過去生互為善知識,今日因緣果熟,一同成道。
獼猴造塔得道(出自法句譬喻經)從前釋迦牟尼佛在羅閱祇國教化眾生時,曾派遣一位名叫須漫的羅漢,令他持佛的頭髮和指甲,到罽賓南山上建一座佛寺,並將佛的髮爪供奉其中。 這座寺中有五百名羅漢常住,他們早晚燃香供佛,並繞著佛塔經行禮拜。當時,山上有五百隻獼猴,由於牠們時常看到羅漢們禮佛的模樣,就有樣學樣的到深山溪谷旁,運來泥土沙石,依樣畫葫蘆的建起了佛塔。牠們用木頭作支柱,再繫上布幔,每天早晚對此禮拜。 後來,山中洪水暴發,這五百隻獼猴因為逃生不及,全都被淹死了。幸而憑藉牠們生前拜佛的功德,死後都升到忉利天上,化為天人。這五百天人以天眼觀照過去生中種種因果事蹟,於是拿著香花,演奏天樂,到他們前世的猴屍上方,誠敬的繞行七次。其他的天人遙望這一幕,也紛紛散花奏樂,圍繞在猴屍旁邊。這時,有五百位婆羅門外道,他們所學的是錯誤的邪見,對因果真相不能領悟。看到這一幕,便問天人:「你們為什麼要委屈自己去供奉死猴呢?」天人回答:「你們有所不知,這獼猴就是我們的前世啊!從前在人世間時,因為看沙門的行為舉止好玩,也就跟著建起了塔寺,沒想到竟以此供佛的功德升上天道。今日來此散花禮拜,就是為了報答過去的恩情。而你們這些邪見外道,生生世世勤苦修道,卻因所學不正確,而毫無所得。不如痛改前非,一同前往耆闍崛山,禮拜供養佛陀,這種功德才是不可限量的。」此時,婆羅門教五百位外道,頓悟真理,於是欣然前往佛陀居所,五體投地的虔誠禮拜,並散花供養。 法華經上曾言:若有童子戲造塔像,禮拜供養,亦可憑此因緣,而得解脫。童子如此,畜牲自亦如是。獼猴能升天,主要是因為牠們因緣際會的親近善知識,並效法其舉止。即使只是「有口無心」的遊戲之作,都能獲福無量。荀子亦闡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眾生的舉心動念都是因果之源,業報之根,修道人怎能不慎選環境,親近善知識,細心呵護這往生西方的因緣啊!
供佛功德廣無邊,僧為人天功德主來源:生命電視台台長暨齋僧大會副主席海濤法師舉一則供佛的故事:在印度有位轉輪聖王,他不僅管了四大部洲,還包括天道,就連忉利天宮也是歸他所管。所以在當時有弟子問世尊這轉輪聖王的過去世因緣。 世尊說:過去迦葉佛時代,有個貧窮人,他看到大家供養佛陀,他也想供養,卻沒有辦法擠到前面。這時,他在遠處手中拿著一把豆子,跪著虔誠默念:「佛陀啊!我沒辦法靠過去,我把這豆子撒出去,請接受我的供養。」這窮人就把它撒出去,這時有四顆豆子掉在佛的缽裏,有一顆豆子掉在佛的頭頂上。佛陀接受他的供養後,迴向咒願給他。 轉輪聖王就是當時那撒豆子的窮人,只因過去世他曾經供佛,將一把豆子撒向佛身,結果四粒落入佛的缽裏,令他做四大部洲的轉輪聖王;一粒落在佛陀的頭頂上,讓他掌管天道,這就是供佛以後所得到的福報。此乃「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佈施,後必得安樂。」舉這佛典故事,是說明業力不可思議,很小的種子就可以結很大的果報。 在供僧功德方面,《賢愚經》中「迦旃延尊者教老母賣貧」很有名。老婦人以供養迦旃延一缽水的功德,得升忉利天享福。經中的老婦人只是佈施一缽的淨水給迦旃延尊者,本著對尊者的善意及信心,加上尊者本身是位諸漏已盡的大阿羅漢,使得老婦人死後立即轉生至天界。
貧女供燈對於以燈供佛的功德,在佛教中有則著名的「貧女供燈」的故事:故事說,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個貧窮而孤獨的女人名叫難陀,以乞討為生。 難陀經常看到國王、臣民不論大小都供養佛和僧眾,心想:「因我前世罪業深重,今生才這樣貧賤,雖然遇到了福田,卻沒有資財可供養。」想到這些,難陀不覺悲上心頭,自責悔恨,感傷不已。難陀希望能得到少許的錢物供養佛,結果乞討了一整天,祇得到了一個錢。她就拿著錢到油店,想用來買油。店主問她:「拿一個錢買油,祇能買到一點點,你作甚麼用呢?」難陀把心中的想法都告訴了他。店主心生憐憫,給了她雙倍的油,足夠供一盞燈。 難陀非常高興,來到精舍,將燈供養給世尊。她把燈放在佛前的眾燈之中,並發願:「我今貧窮,除了這盞小燈,我沒有甚麼可供養佛的,但我希望以此供養的功德,將來能夠得到智慧之燈,滅除眾生的無明黑暗,引導他們覺悟。」 一夜過去了,其他的燈都熄滅了,祇有貧女所供養的燈還在燃燒。第二天,正是目犍連尊者值日,他看天色已經拂曉,便來到殿中收拾燈盞,看見難陀供養的這盞燈明亮地燃著,而且燈油和燈芯都沒有絲毫減損,同新點燃的燈一樣。心想:「白天點燈沒甚麼用,不如先把燈熄滅,到晚上再點。」他就舉手搧燈,燈依舊燃燒,沒有熄滅。又用衣搧,還是明亮如故。這時,佛陀看到目犍連的舉動,便對他說道:「這盞油燈不是你能熄滅的,就算用四大海的水灌注或是強風狂吹,也無法熄滅,因為這是發大菩提心之人所佈施。」 佛陀說完此話,正好難陀再次來禮拜佛陀,佛陀便對她說:「你將於來世二阿僧祇劫,得以成佛,佛號為燈光。」難陀得到佛陀的授記後,內心非常歡喜,並且立刻向佛陀請求出家,佛陀也允許她的請求,讓她成為僧團的一員。
阿育王以沙供佛的故事印度史上最賢能的國王~阿育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篤信三寶,廣作佛事,熱心護法。他為了思慕佛陀,收集了佛陀的舍利,並在全國各地廣建寶塔,供奉佛陀的舍利,宣揚佛陀的威德。 至於【阿育王】的前生,修何福德,才有今世的大福報呢?依阿育王的受記經,及雜阿含經的記載: 當年佛陀在祇園精舍弘法時,有一天帶著阿難入城乞食,忽見ㄧ群小孩,在路旁玩沙,他們以沙土作宮殿。當時有一位名叫【德勝】的小孩,見佛陀身上放出稀有的光芒,心中立即生起信仰之心,想要供養佛陀,但沒有東西,於是隨手抓了一把沙土來供養佛陀。 佛陀接受佈施之後,稱讚德勝一番,德勝很高興的回家去。佛陀接著對阿難說:「這些沙土,你帶回去,把它塗飾在我的房壁上。阿難!這孩子歡喜的佈施一把沙土,以這樣的功德,他將在我涅槃後一百年左右,會生為國王,有大福報,並為我收集舍利,建造許多寶塔供奉。」 當時佈施沙土的孩子,就是後來的【阿育王】,由於他與佛陀有那一段的因緣,所以日後能親近佛法,護持三寶,獲無量的福報。 由上可知,佈施財物不在財物的多少、與價值的高低,而在一顆恭敬的心,只要心存恭敬,雖僅一把沙土,亦有不可思議之福報。
常拳公主典故摘自:《法苑珠林.卷八十一》某日,佛陀帶領阿難尊者及眾比丘入王舍城托缽乞食,在小巷中看到二個小孩正蹲在地上玩沙,其中一位名「德勝」,另一位名「無勝」。他們天真地將沙子堆成城堡、房屋、倉儲,並且將沙粒當成米、麥等乾糧,放置於倉庫中。相好莊嚴的佛陀,金光遍照整個王舍城,當他們見到佛陀,不禁生起恭敬之心,德勝歡喜地捧著當作米、麥的沙粒供養世尊,並且發願:我未來亦將廣修供養,遍於天地。由於德勝此一善根及發願功德,佛涅槃百年後即於閻浮提作轉輪聖王,名「阿育王」,以正法治理世間。此外,亦於各地廣造八萬四千塔供養佛舍利,並經常禮請僧眾至宮中接受供養。 當時,宮裡有一婢女,貧窮卑賤,見到阿育王經常舉辦齋僧大會,自悔無福:「國王過去生因供養佛一掬土的緣故,今世大富大貴;不僅如此,今生又不斷供僧修福,將來果報一定更為轉勝。我因過去生的罪業,所以今世貧窮卑賤,又因貧窮無力修福,將來一定更為貧困,哪裡會有解脫的一天?」一想到此,便難過地哭了起來。 法會結束後,這名婢女在掃地時撿到一枚銅錢,便把握殊勝因緣,歡喜地將僅有的一枚銅錢供養法師。過了不久,婢女因病命終,投生至阿育王夫人的腹中,生為一端正殊妙、舉世無雙的女子。日子一天天過去,公主漸漸長大,但是她的右手總是緊握著拳頭。到了公主五歲時,夫人告訴阿育王這個異相,阿育王聽了便將公主抱到膝上,撫視她的右手。沒想到,原本擎拳的右手自動張開,掌中有一金錢,並且隨取隨有、無窮無盡,須臾間金錢就充滿了屋內。 阿育王覺得非常奇怪,即前去請示耶奢羅漢上座,問道:「這個女孩過去生以何因緣,而能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上座回答:「這個女孩過去是宮裡的婢女,雖然貧窮卑賤,仍希望能供僧修福。一天,她在掃地時拾獲一枚銅錢,便將此錢供養僧眾,因為虔心供僧的功德,命終後投生於王室,為國王女,手中恆握一枚金錢,取之無盡。」 省思 一般人緊握生滅無常的財物,於憂悲苦惱中希求錦衣玉石,殊不知今世的果報,皆是過去所種之因;假使貪求便能得福,世間則不應有貧苦之人。《佛過去因果經》言:「於諸福田中,佛福田為最,若欲求大果,當供佛福田。」擁有的股票,無常一到即成壁紙;銀行的存款,也抵不過人生的無常。將幻化的財富供養三寶,植生生世世的福田,才是最大的福報與智慧。
秀髮供佛在古印度一個小國家裏,有一位年輕姑娘,她容貌端莊,身材窈窕,尤其令人驚歎的是那一頭濃黑秀美的頭髮,其長度竟與她的身高差不多。 然而,該國的王后雖然十分美貌,可惜卻頭髮稀疏,常常為了頭髮的事情憂愁。當她聽說民間一女子頭髮如此烏黑、光亮,不僅貪心大動,立即派人攜千兩黃金去求購那女子的頭髮。 沒想到這民間女子並未被千兩黃金所打動,婉言謝絕了。因為這一頭秀髮是她青春的象徵,也是她最為珍愛的寶貝。每天,她對著平靜的湖水展開秀美的長髮時,那水中映照出的倩影常使她留連忘返。因此,縱然有萬兩黃金,她也捨不得割捨這頭秀髮呀! 有一天,世尊與眾弟子來到這個國家托缽乞食。秀髮姑娘見佛相好莊嚴,聞佛說法,心生歡喜,便發願要供養佛陀與僧眾齋飯飲食。 姑娘回家後,請父母前去請佛陀及僧眾來家中應供。其父母為難地說:「我們也想供養佛陀,可是我們家如此貧困,連一頓齋飯都供不起呀!」 姑娘聽了,久久撫著自己的秀髮,不發一語。終於毅然說道:「那麼,就把我的頭髮賣了,用來供養佛陀及僧眾吧。」 看到女兒竟然為了供養佛陀而願意變賣自己最寶貴的頭髮,這樣的誠意讓父母深深的感動了,便親自帶著女兒去拜見佛陀,懇請世尊與眾僧明日到家中應供。佛陀默然應允,接受了姑娘的誠意供養。 姑娘回家後,端坐在房中,對鏡中仔細端詳自己美麗的面容,又從頭到尾撫摸那頭秀美的長髮,終於一咬牙將秀髮絞斷,隨即前往王宮,將長髮交給王后。 王后見她不請自來,心知她必有難處,便故意刁難,只答應給一百兩金子。姑娘二話沒說,接過金子,轉身就走。然後去市集上買了許多上好的食品,回到家中開始準備明日要供養佛陀及僧眾的齋飯。 原來,這姑娘前世十分慳吝,以致今世遭受窮苦的果報。她聽了佛陀開示後,知道因果業報之理,為了讓後世不再受貧困之苦,所以甘願捨棄她珍如性命的秀髮,也要供養佛陀及僧眾,累積來世的福報。 第二天,佛陀與比丘僧眾如約來到姑娘家中應供。待佛陀及眾僧到時,姑娘連忙跪下向世尊頂禮,並繞佛三匝。這時佛陀放出萬丈金光,並稱:「善哉!」就在剎時間,姑娘的秀髮奇跡般地回復如初,這樣不可思議的神通示現,讓姑娘驚喜交集,熱淚奪眶而出。 等到用完齋飯,佛陀向大眾開示說道:「此女無數世前,貧窮不堪,無可佈施,但常以頭磕地,禮拜佛陀,以此功德感得後八十一劫常生人間,但卻不知惜福,等到福報用完了,又投生貧苦之家。如今聽聞佛法,知道佈施之功德,見佛歡喜,福佑無量。她命終當生忉利天上,受天人果報。」 姑娘及家中眾人聞佛陀之語,莫不歡喜,大家皆發願修學佛法、累積福德。
供佛及僧.功德殊勝一 海濤輯1.若復有人施佛床座,獲十種功德。何等為十?一、德業尊重;二、世間稱讚; 三、肢節多力;四、名稱遠聞; 五、德美歌頌;六、安和適悅; 七、獲轉輪王座,僕從眾多;八、見者歡喜; 九、生天自在,福相具足;十、速證圓寂。 2.若復有人佈施鞋履供養僧佛,功德有十。云何十種?一、威儀師範;二、象馬無闕; 三、行道勇健;四、身無疲乏; 五、足步無損;六、離荊棘沙礫; 七、獲神足通;八、僕從眾多; 九、生天自在;十、速證圓寂。 3.若復有人以鉢器什物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十種?一、形色光潤;二、器物具足隨意受用; 三、離諸飢渴;四、珍寶豐足; 五、遠離惡趣;六、人天歡喜; 七、福相圓滿;八、尊貴自在; 九、恒生諸天;十、速證圓寂。 4.若復有人以象、馬、車乘施佛及僧功德有十。云何為十?一、足相柔軟;二、威儀無缺; 三、身離疲乏;四、安樂無病; 五、冤家遠離;六、神足自在; 七、僕從眾多;八、人、天福相,見皆歡喜; 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
供佛及僧.功德殊勝二 海濤輯1.若復有人齋食供養佛及眾僧,功德有十。云何為十?一、壽命延長;二、形色圓滿;三、肢節多力;四、記憶不忘; 五、智慧辯才;六、眾覩歡喜;七、豐足珍寶;八、人、天自在; 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如是十種勝妙功德,施佛及僧齋食供養,獲如斯果。 2.若復有人修嚴房室、屋宇、殿堂,施佛及僧,功德眾多。行相云何?一、恒離驚怖,身心安樂;二、所得臥具細軟最妙; 三、衣服嚴身,香潔清淨;四、人間、天上五欲自在。 五、剎帝利、婆羅門大姓種族及長者、居士、宰官、商主、聚落城邑國王、大臣,隨願滿足,皆悉成就。 六、若於轉輪聖王隨其福力,一洲、二洲乃至四洲,王化自在。 七、若於六欲諸天、四王忉利乃至他化自在,願皆成就,意生彼。 八、若復有人由前福力,於色界諸天、梵眾、梵輔乃至色究竟天,皆悉成就,隨願生彼。 九、若復有人於無色界空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成就。 十、若於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緣覺,乃至無上菩提,隨其所應,皆得成就。如是功德差別無量,因修房室、殿堂、樓閣,施佛及僧,獲如斯報。 3.若復有人以美飲湯藥施佛及僧,獲十種功德。云何十種?一、諸根圓滿;二、清淨鮮潔; 三、額廣平正;四、容貌熙怡; 五、形色光潤;六、福德圓滿; 七、離飢渴;八、遠離三惡;九、生天自在;十、速證圓寂。如是功德,施佛及僧美飲湯藥,獲如是報。 (以上講義內容節錄自《分別善惡報應經》宋天息災譯)
勸發菩提心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講:“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意思是,將盡虛空、遍法界的清淨以及不清淨的一切佛刹裏都裝滿各種珍貴稀有的供品,以此恒時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但是這麼大的功德,也比不上一瞬間的慈心或願菩提心。為了利益眾生而欲求佛果的這樣一個發心,其福德和功德遠遠超勝前者。 可見,慈悲心多重要,菩提心多重要啊!僅僅在心裏想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想給予一切眾生安樂,想為了救度眾生發誓要成佛,這個功德、福德比供諸佛還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八十八佛南無地藏王菩薩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文殊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