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导大师:一向专念是往生正定业

以我们凡夫的知见总是认为修的越多越好,但弥陀化身善导大师的观点正好相反,苦口婆心劝导众生一心专称弥陀名号。善导大师就最容易被误判的《观无量寿经》在《观经四帖疏》中做了判定:观经目的是为引导圣道门进入净土门,再由要门导归专念弥陀佛号。

  【1、善导大师判正行助行和杂行,专念必定往生,杂行稀有往生】

【善导大师楷定五种正行】

五正行即:1、读诵正行(专读诵净土三经)、2、观察正行(专观察极乐依正庄严)、3、礼拜正行(专礼阿弥陀佛)、4、称名正行(专称弥陀名号)、5、赞供正行(专赞叹专供养阿弥陀佛)。

【善导大师分五正行为正定业和助业】

五正行中以称名正行为正定业,其余四种(读诵、观察、礼拜、赞供)为助业。助业只是方便手段,目的仍是为了引导众生归入正定业。

【善导大师把五正行之外通称为杂行】

除此正助二业,其他众行虽名是善,通名杂行。(须善会其义,非排斥其他善行,只是其非往生之行而已。若将其作为佛子份内之事,不以为往生之业,则非杂行)

【善导大师判杂行者千人中难得三、五个往生】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

【善导大师:为什么杂行者往生概率这么低】

何以故,乃由杂缘动乱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为什么正定业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又云:“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法事赞》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

善导大师《观经疏》节选: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馀诸善,悉名杂行。”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动乱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善导大师

——————

  【2、慧净法师对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有关正定业的开示】

善导大师于“深心释”之中谈到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

“二种深信”如前所述,而“就人立信”即是就释迦、诸佛等满足大悲之人所说的以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弥陀本愿的救度法门是释尊所宣说,十方诸佛异口同音所证诚,此等诸佛都是悲智圆满之人,其所言说,丝毫无误,无可置疑,皆可信受;若是菩萨等因人,智行未满故,其所言说不足信用--这便是“就人立信”。故大师作结论说:“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此名就人立信。”

此释迦、诸佛所说之念佛法是乘佛愿力之法,是名号全现之行,以此行业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便是“就行立信”。

大师在此说明“行”有二种,一是“正行”,二是“杂行”。此就往生净土之行而言,以向于西方净土的弥陀之行业谓之“正行”;与此相对的,以此土入圣的圣道万行回转趣向于往生净土谓之“杂行” 。

“正行”有五种,所谓“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如次:

此五正行又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二种,亦即前三后一是助业,第四之称名是正定业,大师如是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大师又说:

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杂行是与正行相对而言的,因此约之可说有“五种杂行”,推广之则有无量杂行;无量杂行亦谓之“诸善万行”。五种杂行如左:

读诵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

观想杂行:为往生极乐而想像极乐净土以外的依正。

礼拜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称名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称念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名号及咒语。

赞供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赞叹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善导大师说: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种,如左:

“正行五得”: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

“杂行五失”: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

列表于后:

本来五种杂行也好,诸善万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从行业的性质来讲,杂行是属于圣道门、难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圣的行业;而正行是属于净土门、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证的行业。此二者的性质、利益完全不同,大师为了详细区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并举出“二行得失”,有褒贬废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贬杂行,而劝导实践正行、舍弃杂行。

此“正杂二行”之判是净土门的判释,杂行以圣道门而言不名为杂,然而来到净土门,因为不是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业,必须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为杂。犹如直达车,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达车,便须到处转车,回转趣向于目的地,否则永难到达。凡与弥陀无关的行业,即使专修一行,亦名为杂,仍须回向方能往生。

原来是修圣道门的人,想在此土入圣证果,因此以六度万行为其因行;然而毕竟自觉烦恼强业障重,以自己之力无法圆满六度万行诸波罗蜜,无法在此土证果,因而发愿求生极乐净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为回向。若一改其圣道门行业,舍杂行归正行,舍杂修入专修,则不用回向,因为是纯粹极乐之行体故;而杂行非纯极乐之行,是广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随其业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万别,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极乐之果,故谓之杂。然而虽可回向,也只能胎生,不能化生,因为不是弥陀本愿真实行,乃是凡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且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蒙弥陀光明摄护。故大师于《往生礼赞》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于《般舟赞》言:

相好弥多八万四,一一光明照十方;不为余缘光普照,唯觅念佛往生人。

杂行不生之事,大师于《法事赞》卷下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念弥陀专复专”即是“正定业”,亦即大师所说的: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定业”有二义:即“正选定之业”,与“正决定之业”。前者是就弥陀而言的,弥陀于二百一十亿的诸佛誓愿中选舍一切诸行,不为众生往生之因愿;独选定念佛一行,作为众生往生之因愿,故名为“正选定之业”。后者是就众生而言,众生信顺此愿,称名念佛,则往生决定,故名为“正决定之业”。

“正定业”之文解释:

“一心”即是本愿之“三心”。

“专念”即是本愿之“十念”。

“弥陀名号”就三心而言是“所闻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称所念”。亦即信者信弥陀本愿,行者行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的“不问”二字贯通前后,故不问行住坐卧即是不论时处诸缘,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亦即不论时处诸缘之时间长短,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故下文言: “念念不舍”。此“不问时节久近”即是本愿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愿文言“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大师在此之前的“就人立信”说: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此“不问罪福多少”即是不论众生之机,亦即不论众生的身份如何,出家在家,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众皆不论,只论愿生称名;而“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都应专念弥陀名号,长命之机则尽形寿称名;短命之机则乃至七日一日、临终之十念一念,亦得往生,无一念之疑。因此,可知往生极乐在于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往生之业因既已满足,则随其报身长短,尽形寿一心无二心,信心无疑心地专念弥陀名号,不论行住坐卧的时处诸缘,不论时节久近的时间长短。昙鸾大师说“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亦即往生之业因在“乃至十念”之专称弥陀佛名即已完全决定,此古德亦谓之“平生业成”。

此“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之文,正显示弥陀佛力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着。或有执着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或有执着福多罪少,尚可得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为除此等疑执,故言:“不问罪福多少,但能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然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以修福为非,造罪为是,执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亦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放言“我实他力行人,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辈,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信受弥陀救度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恶凡夫,则生惭愧忏悔,心存谦卑柔软,而思弃恶行善,如善导大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又既知弥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则应谢恩报恩,如同善导大师言“学佛大悲心”,而悲愍众生、利乐有情。

“念念不舍”有二义,即“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念念”二字就弥陀而言是光明刹那刹那摄取念佛众生,就众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受弥陀救度之人,直至临终,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非必刹那刹那称名,而是尽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这是弥陀所选定,众生信顺之,往生便已决定,故言“顺彼佛愿故”。

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在此更特别用“专”之一字,有融化读诵、礼拜等诸行归于专称佛名之意。

“是名正定之业”是显示专称佛名正是往生决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是显示专称名号是相应于阿弥陀佛之第十八愿。

以这几点来看,大师之意不在就前三后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称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此段文之初有“就行立信者”之句,这是标目,标目在于指出本文的旨归,而其旨归正是在于顺彼佛愿之正定业的称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称名一行”,并非指五正行。

然而,既然说不问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则很明显地不论何时何地何缘,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也都必往生,故大师于《往生礼赞》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既然乃至临终之机,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可知并非以称名累积功夫,以自己称名之力往生,是本愿名号之力使信愿念佛之人往生。

以此顺彼佛愿的称名为正定业,则往生之业因具足,前三后一的助业自然也融化于称名之中;当然尚未具足信心,未成为正定业的称名之前,助业即是方便行,助成信心的方便;一旦具足信心,蒙佛救度,则任运称名,称不认称功,助不执助相。

“正助”亦有君臣、主伴之义,以称名为主位,礼诵等随顺之,因而分为正助,恰如龙动云随、君来臣侍的风貌。然倘若以为一心专念不足以往生,须助业补足之,因而五种正行兼修,以求往生,这很明显地带有自力,古德谓之“助正兼行之杂修”,亦谓之“助正间杂之杂心”。这是由于未通达助正有方便与真实的关系而将两者并重的兼修之,故说“虽无修杂行的专修,却有修正行的杂修”。

以上大师分辨“杂行、正行、助业、定业”,而劝导不问行住坐卧的称名,有舍杂归正、舍助专定的废立之意。

前面曾谈到“五种杂行”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却不一心信顺弥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弥陀佛以外的诸佛菩萨、其他法门,不知此等对往生来讲都是无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弥陀一佛。由于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杂,故言“杂行”,劝应舍弃。

当然读诵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五祖正确解释净土三经的论释,不算是读诵杂行;又阅览有关因果的经论,有助于机的深信,也不算读诵杂行。

至于“诸善万行”,以勤修此等诸善,以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极乐,仰仗修善之力,这种心态便是自力之心;以这种自力心所作的诸善便是杂行。当然行为是善的,应该众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师贬之,嫌为杂行,要人舍弃。这绝非舍弃行善。善不可舍,所应舍的乃是自力之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一切所谓的杂行之诸善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至于“杂修”,即是助正兼修,这当然是心向阿弥陀佛一佛的行业;然而以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业是方便,唯有正定业才是真实,才是往生因种,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这便是自力心;以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为“杂修”。当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愿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师贬为杂修,劝人舍弃;这绝非舍弃五正行,而是舍弃自力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从来被贬为杂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此“就行立信”之“行”既是顺佛愿的正定业之称名,而此称名不是行者累积自己称名之功,不是以称名之力祈求往生;往生资粮在弥陀之名号功德,而此称名乃是名号功德的全现,信受称念即得往生;因此“就行立信”不外是“机法二种深信”中的“法深信”的内容。大师于“法深信”说:“决定深信(立信),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就行,念佛即是乘彼愿力)。”又〈玄义分〉说:“南无者即是归命(立信),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就行,名号即行)。”愿力名号,一体异名,信愿力即是信名号,信名号即是信念佛。就弥陀而言,即是本愿名号使人往生,故言“本愿名号正定业”;就众生而言,即是信心念佛得往生,故言“信心念佛正定业”。名号、信心、念佛,一体异名;名号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既然心中信受本愿之名号,自然口中亦流露本愿之名号,此亦即是大师于《往生礼赞》所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在此可知“名号正定业”、“信心正定业”、“称名正定业”亦是一体异名。

阿弥陀佛往昔广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本愿名号救度众生,唯有信者得生;大师于“三心释”之始说“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三心即是一信心,故亦可说“信心以为正因”。往生之正因在此信心,有一因无二因,此信心正是“就行立信”之信,唯此一信一行,更无二信二行,唯以信弥陀本愿的称名念佛作为正因,故言正定业。

(转自学佛网: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33/334213.html)

 

往生极乐后托梦告诫,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我叫杜武宗,皈依法名佛悟,今年已71岁,厦门市杏林马銮村人(这里是慧净法师俗家杜氏祖上在祖国大陆的宗亲根源)。村里宗亲的红白喜事都会请我参与,也因为我的高辈份和热心参与,本村人称我为“老家长”;又受观音菩萨多次示现和点化,我在杏林马銮村筹建了观音寺,把家产基本上都投在寺院建设,没有时间和精力好好照顾家庭,因为这样,我被村上人戏称为“佛痴”。建寺过程中,吃了多少苦和受了多少委屈,只有我自己清楚,一言难尽。

虽然筹建了观音寺,但我对佛法并不是很了解,也没有皈依三宝。认为敲打念唱做各种经忏才是正统的佛法,就每个月请法师来杏林观音寺作各种经忏。平时我并不念佛,寺庙的几个居士说要组织念佛共修,我没有支持,甚至还教训她们:“你们说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在哪里?我怎么没有看到?”我认为念“南无阿弥陀佛”干巴巴的,太简单了,连三岁小孩都会,并不了解“阿弥陀佛”的功德及威力。

不过,2015年的一场助念,把我看不起念佛的想法,完全扭转了过来。

杏林观音寺的出纳,名叫高福仕,男众,1946年生,家住杏林内林董任村。高福仕为人正直、性格温和、脾气很好,和人很容易相处。而且他做事非常认真、细致、负责任。他的身体也很健康。不过,我感觉他的智商似乎有点问题,他一天到晚只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看上去傻傻的。因为他经常跑各寺院参加念佛,观音寺有财务急事经常找不到他,过后我就会把他一顿狠骂,甚至当着很多人的面也骂他。他从来不生气,还是笑呵呵地照念他的“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前一段时间,高福仕经常跟杏林观音寺的居士说“我看到阿弥陀佛啦”“我又看到极乐世界啦,太庄严了”“阿弥陀佛要来接我去极乐世界啦”,我一听到就会训他:“你不要胡说八道!”

2015年农历五月二十五那天,内林董任村蔡爱珠居士到杏林观音寺向我报告高福仕往生了,并请我去参加葬礼。我当时不能相信,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但看蔡爱珠的表情,也不像是开玩笑,只好相信了。蔡爱珠还问我,这里有没有人会助念?能不能找几个人去帮忙念念佛,送他一程?这可把我难住了:平时作佛事都是请法师来完成的,我们自己什么都不懂,不会诵经、不会念咒,怎么助念也不懂。不过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是会念的。

考虑到高福仕默默为寺院做了不少事,和我个人交情也很好,无论如何我都得就去送他最后这一程。

于是马上联络,找到常来寺院帮忙的7个人,加我8个人:3个人有皈依三宝、常念佛;另5人包括我在内都还没有皈依三宝,平时很少念佛,也没有吃素。

那时候我们对如何助念、如何开示、有什么规矩等,一概不知。我心里想着“无论如何,都得去送高福仕最后一程”,就在这种强烈情感的推动下,我们很诚心地在高福仕家里大声喊叫“南无阿弥陀佛”(真的很惭愧,平时我嘲笑别人只会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轮到我们自己上场时,却连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唱不出好听的韵律来,只好高声喊着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因当时天气很热,我们念佛两个小时佛后,就各自回家了,也不知道我们这样做,到底对高福仕有没有帮助。

在高福仕往生一个月后的某一天,高福仕的夫人带着全家人来寺院(注:高福仕的家人,在高福仕任杏林观音寺出纳期间,从来没有来过寺庙,没有宗教信仰),说梦中见到高福仕全身放光,站在一朵莲花上,满脸笑瞇瞇的,而且还竖起两个大拇指对蔡爱珠说:“我已经在阿弥陀佛身边了,我在这里一切都很好,不必挂念,谢谢你们帮我助念。”还要求其夫人,要带家属都到寺院感谢参加助念的人,并要求转告我:“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要再搞七搞八的”。蔡爱珠也来找我报告,说她跟高福仕夫人同一天晚上,也做了同样的梦。

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以前没有学习,我误认为只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很单调,干巴巴的,没什么味道,这样念佛没什么作用,还不如作经忏好。而以前我所看不起、只会念一名“南无阿弥陀佛”的高福仕,却以这么殊胜的往生事实,让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阿弥陀佛真的威力无穷!单单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佛,太不可思议了。

2016年春节过后,莲友们把宗法法师从五台山请到杏林观音寺来,通过法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善导大师教法,我知道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含义,明白了阿弥陀佛的慈悲和无条件的救度。现在我也皈依三宝了,法师给取法名“佛悟”。从今以后,我也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南无阿弥陀佛。

 

回主页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