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称念这一句,就是佛在回答你说:「决定往生!」

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之法谈开示

 

《念佛安心法语》讲解(第一部分36~40)

 

三十六、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知罪业虽五逆不障,而思不犯小罪;

知往生虽一念亦足,而思累积多念。

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

 

三十七、念念皆成往生之业

以「一念十念亦得往生」故,而疏于念佛者,

即是信妨碍行也;

以「念念不舍」故,而思一念往生不定者,

即是行妨碍信也。

信者,信一念亦生;

行者,勤一形称念。

思一念往生不定者,

念念之念佛,则成不信之念佛也。

其故者:

阿弥陀佛发起一念契当一次之往生之愿故,

念念皆成往生之业也。

 

……(此前未录音)那肯定是「一念往生不定」,这个叫「行妨碍信」。他虽然在那里整天念佛,行上念念不舍,但是,心中认为说:「一念往生一定不定;一念应该是往生不定的。不然的话,我干嘛要念念不舍地念佛呢?」这个就是行妨碍信。互相妨碍。

 

本来信和行是应该相互增长的,但由于没有在正确的见解当中,结果是相互妨碍。

 

什么叫相互增长呢?比如说:我们的行,正是因为从正确的信仰中所生发出来的,既然信「一念十念亦得往生」,那一生多念更得往生!所以心中喜于说:「一念十念能够往生,是因为这句名号本身就含具我们往生的功德」,而勇于念佛、喜于念佛,这样就是由信心而引导我们的行,念念不舍、念念相续地念佛。这个就是信心增长行持。

 

行持也能够增长信心:我们念念不舍的念佛,就是因为有阿弥陀佛的誓愿作为保证,所以,念念的念佛,都知道:我往生一定!常行念佛,专修不舍,念念相续,念念都是往生决定,这样信心就非常的踏实。所以,行也能够增长信。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会相互妨碍。

 

在现实当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人,有很多学通途净土法门的,他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他是一天到晚在念念不舍,但是他心中认为一念往生不定──这是行妨碍信。

 

也有人接触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结果没有住于正确的理解,他就是信妨碍行,就很懈怠,「一念十念能往生,干嘛要念佛呢?干嘛要多念呢?」这就犯了另一种毛病。

 

那应当怎么样呢?下面是正确的信行:

 

「信者,信一念亦生;行者,勤一形称念」:若论信心呢,要信一念也决定往生;若论行持呢,要在一生之间勤于念佛。这样就不偏废了。

 

「思一念往生不定者,念念之念佛,皆成不信之念佛也」:如果认为这一念念佛往生不定,「哪那么容易?这样就能往生?」这样,他每念每念的念佛,都成了不信的念佛,「这一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念往生不定;下一念呢?下一念还是一念,还是不定……」那你念念之间都是不定的,念念念念都是不信的念佛,「则成不信之念佛」──这是很显然的道理啊。所以,不信「一念往生决定」的人,他一天念三万、五万,心中还是不踏实。所以,「念念之念佛,则成不信之念佛」,那就不信了。

 

「其故者:阿弥陀佛发起一念契当一次之往生之愿故,念念皆成往生之业也」: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一念」,即使是一次的称名,这个众生,在这一念称名当中,包含了众生往生的愿行。所以,「契当一次往生之誓约」。这样,我们每念的念佛,每念都成为往生之业。不是说「我积累千万念之后,那个才成为往生之业」,是念念的当下,就成为往生之业──念念称名的当下,都具足往生的功德。这样,念念念佛都会法喜充满,都会勇于念佛。所以,这样是「信一念往生,行一形称念」,自然就能够有正确的信心。

 

三十八、独立不插助

本愿之念佛者,

独立不插助也。

插助之人者,

生于极乐边地。

 

什么叫「独立不插助」呢?下面就解释说:

言插助者:

以智慧插助、以持戒插助、

以道心插助、以慈悲插助也。

善人即以善人念佛,

恶人即以恶人念佛,

唯以天生本性而念佛之人,

谓之念佛不插助也。

然而改恶成为善人而念佛之人者,

则契合佛意也;

因不能契合故,而思此思彼;

如是不起决定心之人者,往生不定之人也。

 

这个需要解释一下,在这里上人说:「本愿之念佛,是独立不插助。插助之人者,生于极乐边地。」我想这个用比喻比较容易明了。比如说:我们斋堂门口有三根自来水管,塑料的,泥瓦匠还没有做成高高的水泥台子,它不能站立起来,软塌塌的。这个时候,木工就拿一根木头,插在旁边,钉下去,然后用绳子把它绑起来,这样就稳固了。这三根自来水管,就需要用木头来插助;木头就是插助它的,这叫「插助」。插助是因为它本身软弱,站不起来,独立不起来。

 

念佛的人,六字名号如果说还要靠我们的修行来插助,那岂不是六字名号还软塌塌的?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还是软管子,软塌塌的──这个是不存在的。

 

什么叫「独立」呢?就像我们院子里的这棵香樟树,长得结实健壮、郁郁葱葱,它就是独立的,不需要插助。

 

我们念佛,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它是阿弥陀佛五劫思惟、兆载修行所成就的无上正觉菩提之树。以我们凡夫来讲,其实,我们所做的种种修行,都是非常有限的。这里说了四点:智慧、持戒、道心、慈悲。要用这些去帮助六字名号,于理来讲,是根本讲不通的;于情来讲,都是我们凡夫自己偏执的见解。因为从道理来说,智慧,凡夫也没有什么智慧,何况就是有智慧,也不可能插助到阿弥陀佛智慧里面。

 

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讲:「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光明是智慧的表相,「诸佛光明不能及」,就是诸佛的智慧比不上阿弥陀佛。连诸佛的智慧尚且不能插助,还何况我们凡夫呢!等而下之,菩萨、阿罗汉,那就不用说了,何况我们造罪的凡夫?所以,如果以智慧插助,比如说,「虽然同念弥陀名号,但是我有智慧,所以更能往生。」非也!

 

持戒插助也一样,六字名号,圆满一切功德,如经中所说:「唯佛一人持净戒,其余皆是破戒者。」如果以佛为标准,那么只有佛一个人持净戒了,除了佛之外,菩萨都不能算严持净戒的(他还没有彻底圆满),所以想想看,凡夫怎么可能说「以我们的持戒功德来插助六字名号、插助念佛」?这个也是错误的。

 

若以道心插助,我们的道心──凡夫的道心,生灭无常。善导大师就说:「犹如画水。」好像在水面上用一根草画过去一条痕子,很快水面的痕迹就消失了。我们的心偶尔起了一点浪,起了一点慈悲,很快就没有了,就在那里悲叹:「哎呀!不行啊!好人难做啊!」道心退失。道心,以我们这样画水的道心来插助六字名号──非也。

 

若以慈悲插助,我们的慈悲也是非常有限量的。小慈小悲尚且无,大慈大悲更不用说;而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愿大力。

 

如果用我们这些来插助念佛法门,也就如同一个人要拿一根枯草,放在一棵参天大树下面,说:「这棵大树不够牢靠,让我这根小草来帮你的忙,插助一下,让你更牢靠一点。」──那就用不着了。

 

所以,刚才说过了,我们斋堂门口的塑料管子,要钉根木头插助一下,那棵香樟树就不要插助了。

 

我们念佛的人,我们凡夫修的,顶多是根小枯草嘛,你只有那么小的力量,「哎!刮风了,这棵树可靠不可靠?」拿根小草给它插一插,你就是把周围插满了──有的人不是插一根草,插许多草,累得要命。这个,只管念佛就好了。

 

阿弥陀佛本愿的大树,参天的菩提大树,我们凡夫就以我们本来的面貌来念佛,叫做「独立不插助」。「独立不插助」,就是把六字名号袒露出来,独立出来,不要把其他东西再夹杂在一块儿,裹在一起。下面说:

 

「善人即以善人念佛,恶人即以恶人念佛,唯以天生本性而念佛之人,谓之念佛不插助也」:这一句也非常精彩,或许也有人会误解。「善人即以善人念佛」,什么意思呢?本来念佛的法门是收摄一切善恶的根机,善人能够行善、能够持戒,这个是你的根机,就以你这样的根机来念佛,你所学的持戒这个法也好,种种的布施的善行也好,这样来念佛的时候,它就不成为解脱之法了。如果能成为解脱之法,你就不用念佛了。因为这些不能构成解脱之法,所以,它就成为我们机的一个部分了。我们是这样的一个根机来念佛的,并不是靠这个法往生。

 

恶人呢?就以恶人的根机,就以你目前的状况来念佛。这个典据出自哪里呢?可以说出自善导大师的「二河白道喻」里边。阿弥陀佛在对面就呼唤众生说:「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正念直来」,「你就这样来,直接就过来,不用再去绕弯子,也不用再去耽搁时间,也不用再去梳妆打扮,就以你目前的面貌形相,现在就开始念佛,现在就归命,现在求愿往生,现在就回到我的净土!」

 

所以,善人就善人念佛,恶人就恶人念佛;男人即以男人身分而念佛,女人即以女人身分而念佛;出家即以出家身分念佛,在家即以在家身分念佛。因为念佛之故,不见众生的差别之相,唯见这个念佛的法门。

 

所以,用这一个法,来收摄万差不等的根机,不再谈论你是男、是女,出家、在家,持戒、破戒……不这么作分别。如果这样分别,就破坏了法义。使所有的众生──善恶不等,有持戒,有破戒,有男,有女,出家,在家……通通来念佛,就以他本来的根机所堪,他本来的面貌、本来的形象来念佛,以天生本性而念佛。有的人天生本性比较柔顺、和善,有的人天生本性比较刚烈、暴躁。如果要刚烈暴躁的人变成一个心地柔软的人再来念佛,那他就来不及了,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阿弥陀佛说:「也不要你移了本性再来念佛,你就是以你现在这样念佛就好了。十方众生,通通包括,无论你在哪里,不能漏于我『十方众生』这个愿望之外。」这个叫做「念佛不插助」。

 

这里我也想到一篇文章,叫做「白木之念佛」,也是很有启发的,意义和这里一样。什么叫「白木之念佛」?「白木」就是从山上砍下来的木头,没有经过漆匠彩绘,一点颜色都没画上去,这叫「白木」。「白木之念佛」,就是说念佛人的心,就像山上采下来的原木一样,没有加任何的色彩。

 

什么是加色彩呢?加色彩的念佛,就是加持戒的色彩啦、诵经的色彩啦、出家的色彩啦,虽然念佛,心中不安,以为「哎呀!我这样子的,我又诵经,又拜忏,又修习某种功德,这样的念佛才安心。」或者加清净心的色彩啦。这都不是木头原来的本色。这样念佛,不是念佛本来就应该的状况。他是加入凡夫心中的一种观念、意识,这个就不叫「一向专念」。

 

「一向专念」都没有这些色彩,就是以我们裸露的身分,以我们目前本来的面貌,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本来面貌相见。

 

当然这一点,不是说我们不要修养,不是说我们不要改恶向善──也不是这个道理。只是说在念佛往生这一方面,不是以改恶向善作为前提,再来念佛。而是在达成以我们本来的天性、本分来念佛为基础的前提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奉行十善。

 

其实说到底,一个人改恶向善,他本身的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到底能改多少?我们每个人自己想想就知道了。我们有的莲友,因为脾气不好,得了心脏病。医生就对他说:「你要少发脾气啊,发脾气对你的心脏不好啊!」但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还是脾气照发──他改不过来!他难道不想改吗?一发脾气了,脸上发紫,浑身发抖,然后心脏急剧地跳动,甚至会休克。如果是小小事情,差不多能忍一忍,但是,有一定的极限的。

 

所以,凡夫,他真的能改的地方是很少很少。我们每个人,观察我们的内心,确实发现,惯性的力量──习性确实非常重。

 

「然而改恶成为善人而念佛之人者,契合佛意也。因不能契合故,而思此思彼,如是不起决定心之人者,往生不定之人也」:这句话也要解释了。「改恶成善人而念佛,契合佛意」,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种就认为说「哎呀!我光这样念佛,我现在是恶人,我开馆子店,或者我做了什么恶业,我这样念佛,大概佛也不要,这个肯定不合佛意;我应当成为善人念佛,这样才合佛意。」但是,改来改去,自己又成不了一个贤善的人,所以心里想,「哎呀,我总是不够资格了。」这样「思此思彼」,想来想去,总觉得自己这样不行,成为对往生不具决定心之人,这样就是「往生不定之人」。这样显然是错误的理解了。

 

第二种理解呢,心中知道:阿弥陀佛的誓愿是:一切善恶凡夫──九品善恶凡夫,但只念佛,决定往生。在这个大前提下,再力行十善,这样,契合佛意。这种理解是正确的。前面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不正确的理解,就导致他心中不起决定心,「这样我就不能达到佛的心愿了」。其实,阿弥陀佛透彻地了解我们十方众生的根机,他在第十八愿里边说:「十方众生,你就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他没说「你改恶向善再来念佛」。所以,「至心信乐」,是以「十方众生」来「至心信乐」。十方众生里面有善、有恶,善人就善人至心信乐来念佛,恶人就恶人至心信乐来念佛。

 

「恶人怎么能至心信乐念佛呢?善人嘛,他有善了,他可以相信自己能念佛往生啊……」恰恰相反,如果善人抱有这样的观念,他不是至心信乐来念佛的。善人之所以至心信乐而来念佛,就不是仰仗自己善行的功德;恶人至心信乐来念佛,也不是说「我有恶业,障碍了阿弥陀佛的救度,不能往生」,恶人能够至心信乐,是因为知道自己虽然是这样造罪的根机,但阿弥陀佛必然救度,而仰凭佛愿,至心信乐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三十九、往生,思一定则一定

往生,思一定则一定,

思不定则不定。

 

这句话很精彩!这句话也很好背,大家应该把它背下来,应该放在心中。「往生,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大家是「思一定」还是「思不定」呢?我们当然要「思一定」了,「思一定则一定」啊。

 

这个或许人家也会误解,「往生的事情,到底谁说了算?好像我自己说了算:我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

 

其实,不是我们说了算,正是因为阿弥陀佛说了算,所以才「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因为本来就决定,你才「思一定则一定」;如果本来就不定的话,你再怎么「思一定」,它也不一定。

 

后面如果补一句,「思不得则不得」,如果你思「我肯定不往生」,那你肯定不得往生;「思不定」,他还说:「我可能往生,我这样真能往生吗?」在疑惑,但是还想往生,「这样能不能百分之百往生呢?」也不能讲你一定不往生,但是也不能讲你一定能往生,所以讲「思不定则不定」,还有点希望;如果你「思不得」,「哎呀,我这样的人还能往生?」那干脆你就没希望了,你就零分了。

 

比如说,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里边在举办盛大的宴会,坐在宴席上的人都是那些穿着体面、身分高贵、谈吐高雅的上等人士。有一个乞丐经过宫殿的门口,抬头一看,「哎呀!这都是高级人物在里边」,他不敢进来。但是他不知道,开办宴席的是一位大富长者,他是普遍邀请天下人作客,不管是高官名流,还是平民乞丐,他今天是大布施,无遮大会,进来的人,只要一进来的话,马上到旁边的桑拿浴给你一洗,干干净净的,然后再到更衣室给你换一套华美的服装,还有服务生请你上座。但是,这个乞丐在门口一看,「呀!」自惭形秽,「像我这样的人还能进去吗?」他「思不定」,「思不定」就不敢进来,那么他就吃不到,对不对?「思不定则不定」。偶尔想一想,也可能想吃一口,一旦跨进来,服务生马上热情迎接:「好!好!请进!你满了我们主人的愿望,我们的主人就是要请天下人作客,进来一个,他高兴一分,如果还有贫穷的乞丐,你是丐帮的帮主,把你全帮一百人都带来,我们的主人就增加一百分的高兴;如果有一千个,通通带来!」

 

如果这个乞丐想:像我这样一个乞丐,这么卑贱,这里都是高贵人物,我哪里有份?马上拔腿走掉了──「思不得则不得」,该你吃的吃不上,多可惜啊!

 

各位,我们遇到这一份丰盛的法宴,阿弥陀佛就是主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是做服务生的,这个宴席──我们一旦念佛,阿弥陀佛就给我们换了一个身分,「你是人中分陀利花,你就不叫十恶罪人了」,对不对?马上给你的名头换了,给你的衣服换了,这就不一样了,让人一听就充满法喜了。

 

往生净土之后,我们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身分、地位就高贵起来了,你也谈吐高雅了,为什么呢?闻到极乐世界的风声、鸟语,闻到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水波相击的声音,自然开悟,你讲出来的话都是十方诸佛点头称可的──谈吐高雅、身分高贵了;不像我们在这里,还是一个贫穷的乞儿。

 

这个例子能让我们理解「思一定则一定,思不定则不定」,是因为本来就一定,你自己「自局其分」。昙鸾大师就讲了:「闻他力者,当生信心,莫自局分。」自己把自己局限了,「我这样的人哪里够资格往生?我才学佛三五天,我也没怎么修行,没有出家,我哪里有资格到极乐世界去?」你「思不定就不定」了,这么大的大好事,世间人(我有时候真的是替他们惋惜)贪便宜都不会!这么大的大好事,白白送给你,你不要,又不花你一分钱,又不要你怎么样精进勇猛,要如何的吃苦受累,你就是愿意到极乐世界,每天动动嘴念念佛就可以了。这样你还不去,你自己往后退,说:「我这个思不定。」好,思不定,你就不定。

 

我们今天来闻法的,希望大家都「思一定」,不管是年轻的、初学的,还是年老的、久修的;是有智慧的,没智慧的;能诵经的,不能诵经的,往生是一定之事!「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则我不取正觉!」所以,以此本愿,作为保证,以阿弥陀佛的誓愿作为我们的依靠、凭借,作为赌誓,所以,称名称为正定之业,哪里会不定呢?

 

四十、应思我一人决定往生

有十人念佛,

虽九人以为临终不能往生,

应思我一人决定往生。

 

大家要这么想!这个可以扩大一点:「若有百人念佛,虽九十九人以为临终往生不定,应思我某某人往生一定。」

 

「你怎么有这个本事,你怎么敢讲这个话?」

 

请看底下还有,「纵有千人念佛,虽有九百九十九人以为临终不能往生者,应思我某人往生决定!」

 

这个不是讲大话。念佛往生这件事情,不是说在那里投票选举,「大家都说不能往生,那我也说不能往生」。

 

念佛往生这件事,不是以九百九十九、九千九百九十九──不是这些人说话算数,而是只有一个人讲话算数,那就是阿弥陀佛!其他所有人讲的,不算数,「十方众生,你说往生不定,这个不算数。」在念佛往生这件事情上,只有一言堂,没有别人讲话的份,只有阿弥陀佛!说:「你念佛者,决定往生!」这个就是真理,真理不是靠投票选举选出来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念佛往生,这就是真理,所以,不以人多人少来比较。

 

我们往往都错了,我们往生不往生,不是把决定权放在阿弥陀佛的誓愿那边,而是放在凡夫这边,「老王啊,你看我这样能往生吗?老李,你看呢?老张,你看呢?……」问了一大堆人,他们都不敢决定;那问出家师父。出家师父说:「你不行啊!你还早得很!你如何如何没达到。」完了,你听了这样的话,就破坏了自己的信心。

 

往生之事,你不要问这些人,你问阿弥陀佛嘛!「问阿弥陀佛,他不开口讲话呀!我问他不管用啊……」

 

真是!阿弥陀佛十劫之前都讲过了:「若我成佛,十方众生(包括你),如果称我名号不往生,我不成佛。我今已成弥陀佛,称我名号定往生!」

 

他怎么没讲呢?天天在讲啊!你念了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佛给你的回声。「南无阿弥陀佛,我能不能往生?」「决定往生啊!你不往生,我不成佛啊!」往生在哪里呢?往生就在我们称念的这句六字名号里面。等于我们拿到了无上功德法宝,拿到了这个摩尼宝珠,还在那里发愁:「哎哟!我到哪里挣钱啊?」拿到了这张亿万的支票,还以为自己是个穷光蛋,还另外去找财路,那就是迷惑颠倒了。

 

所以,往生就在六字名号当中,每一个称念弥陀名号的人,你称念这一句,就是佛在回答你说:「决定往生!」

 

若不生者,没有六字名号;有了六字名号,你念佛就决定往生!

 

纵然整个娑婆世界所有念佛众生,皆以为临终不能往生,那么,我一个人应思决定往生。因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众生?我们是要厌离娑婆,我们不是以娑婆世界众生的知见做为标准,我们是以阿弥陀佛的誓愿做为标准。所以,娑婆世界的众生,他们的意见,不值一提,根本不足挂齿,听都不用听。你听他的,心就动摇了──他的不是正知见。所以,他说不往生,不用理会。

 

回主页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