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心中的「阿兰若」

石洞

佛遗教经节录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奉诏译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着。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远离。

司空山二祖寺位处深山,人烟罕至,却有二处石洞传世芬芳。二祖石洞,是慧可大师苦修悟道之所,今依洞建成一座石寺,供奉二祖大师像,洞后山泉终年喷涌,冰心透彻。

二祖寺后方坡下,有座两块巨石交迭成的石洞,里头空无一物,仅两只风化的圆盘石椅,和两面孤寂石壁,连转身都难的洞内,正是三祖僧灿大师闭关处。二祖洞与三祖洞上下呼应,师徒就在风声鸟鸣、与山同形中开出朵朵禅花。

从达摩到四祖皆有过离群索居,处石洞禅修的过程,这种修行方式,起源于佛世时,佛与弟子们在山林岩洞中坐禅,这些森林、树林,旷野、荒凉的寂静处,皆称为阿兰若,或阿练若。《俱舍论光记》载,「阿」言无,「练若」名喧杂,即没有喧扰吵杂的安静地。

众生处红尘,深受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六尘所苦,心因此常处动荡,如杯中水,愈搅愈混乱,怎能看得清楚自己,因此佛要弟子选择寂静处,断绝外缘,让杯水沉淀,以调柔无始劫来的散乱心。

佛陀在《佛遗教经》中告诫弟子:「汝等比丘,若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若能依此而修,收摄身心,则能常处定中。

时代变迁下,现代佛教徒为度化有缘众生,走出山林进入都市丛林,在人声鼎沸里寻觅心中的「阿兰若」,在繁杂人事里体会「寂静处」。

 

回主页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