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名正行」是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善导大师

五个「一心专」念佛的往生正行

净土宗的宗祖善导大师秉承两尊的教化和祖师的传承,依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所言「佛本愿力」为根本法派,阐明净土立教的根本主旨,奠定整个净土宗系统的理论基础。

善导大师更依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言:净土三经皆以「名号」为体,在《观经四帖疏》开宗名义,明确指出净土三经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净土三经皆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善导大师进一步在「深心」释,依顺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所选定的往生行业,演释念佛往生的心相和行法,特别判立「正、杂」二行,「正、助」二业,非常清晰地说明正确、必定的往生净土的念佛行业──正定之业,如下: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此名为念佛往生的「五正行」。正行与杂行是相对而言的,因此约之可说有「五种杂行」,推广之则有无量杂行;无量杂行亦即是「诸善万行」。五种杂行简述如下:

读诵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
观想杂行:为往生极乐而想象极乐净土以外的依正二报庄严。
礼拜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称名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称念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名号及咒语。
赞供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赞叹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从文字表面来看,一般佛门弟子,尤其是一向修习圣道的他宗他流者,对上述「正、杂」二行的判释必然有所保留、疑惑、乃至反对。且看善导大师释疑!

称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业,顺佛本愿 故

续云: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何以称名正行是往生正定之业? 理由很简单:「顺佛本愿 故」,一切回归到阿弥陀佛的「本愿」──净土宗的根本、法派。「正定业」有二义:即「正选定之业」,与「正决定之业」。

前者是就弥陀而言的,阿弥陀佛于二百一十亿的诸佛誓愿中,选舍一切诸行,不为众生往生之因愿;独选定念佛一行,作为众生往生之因愿,故名 为「正选定之业」。后者是就众生而言,众生信顺此愿,称名念佛,则往生决定,故名为「正决定之业」。

正行和杂行的得失

善导大师续言正行和杂行的得失: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种,如下:

「正行五得」: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
「杂行五失」: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

本来五种杂行也好,诸善万行也好,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从行业的性质来讲,杂行是属于「圣道门」、难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从凡入圣的行业;而正行是属于「净土门」、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生证入的行业。

此二者的性质、利益完全不同,善导大师作此二行之判,举出 「二行得失」,有褒贬和废立之意。就往生净土而言,亦即褒正行,贬杂行,而劝导净土行者实践正行、舍弃杂行。

为甚么要专修呢?

为甚么要我等有缘往生人专修念佛呢?善导大师云: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

善导大师当时所见所闻,与今日的佛教局面大同小异;诸方道俗力言「专修一句佛号不得生」者,比比皆是。可是,善导大师说,从效果和利益上,专修者全仗佛力,明信佛智,具有纯度达百分百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名号功德,自然十即十生;反之,杂修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印光大师也盛赞善导大师楷定专修之德,云: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印光大师亦同意善导大师的看法,云: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好一句「万不漏一」、「千古不易之铁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令人安心、令人欢喜。这些「喜忍」、「悟忍」、「信忍」并不是个人的心理作用,自我安慰,自我陶醉,孤方自想,而是全因相应于阿弥陀佛成就的真实愿之承诺,完全信受而不违逆释迦世尊的教化,更完全随顺诸佛舒舌的诚实言。

善导大师续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南无阿弥陀佛!

 

回主页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