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学佛成佛的人不多,学佛学成魔的人太多了

净空法师

《华严经》上说,如果离开菩提心修一切善法皆属魔业,那不是菩萨业,是魔业。这就说明菩提心重要,菩提心是个觉悟的心。前面已经讲了菩萨业,实在讲,没有再说菩提心的必要,为什么要特别把菩提心垫后?特别强调觉、迷的重要,所谓一念觉,就与佛菩萨相应,一念不觉就与魔相应。

自古以来,学佛的人最后变成魔,这个事情太多了,学佛成佛的人不多,学佛学成魔的人太多了。难怪世尊在《楞严经》后面用大篇幅的经文,《楞严经》总共有十卷,第九卷的后半近第十卷,总有一卷半的经文,佛给我们说五十种阴魔。五十种是五十种类,每一类里面那不晓得有多少?都是学佛最后变成魔。他为什么变成魔?忘失菩提心,把菩提心给忘了。所以《华严》才说,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这一切善法就是佛法,这种人也很难得,完全是依教修行,虽然依教修行,就是菩提心忘掉了。依教修行为什么还会忘掉菩提心?这个问题最好不要问,想想自己你就明白了。我们自己今天也很难得,也在这里依教奉行,问问自己有没有菩提心?这个答案不就是现成的吗?真的,不在别人,就在自己这边。

为什么会忘失菩提心?一个是对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看破,一个是烦恼、习气没有放下。看不破、放不下,哪来的菩提心?菩提心的确不容易,菩提心一发,真的发出来,你就不是凡夫,你就是菩萨,而且不是普通菩萨,是《华严经》上的初住菩萨。初住菩萨叫发心住,你们想想,发心住这个名词是什么意思?他菩提心发了之后,他就住在菩提心,就是此地讲「不离菩提心」。离了菩提心,他还住什么?他就不能叫住;住就是不离,他住在菩提心上。所以菩提心一发,他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由此可知,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我们也发了,从哪里发?嘴皮上发的,心里面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口头上发的菩提心不管用。这一句在「行愿品」里面非常重要。

我们能不能真正发起菩提心?给诸位说,很难,太难了。实在讲,难在我们对于事理的真相,一直到现在还是很模糊。你说经典读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年,实在讲是似懂非懂。说你不懂,你好像也懂的满多;说你懂,你确实没有入境界。为什么听了会似懂非懂?听了没有照做,所以你懂得那些全是属于皮毛的常识,我们中国俗话讲道听涂说,听别人这么讲的。读佛经,听释迦牟尼佛这么讲的,听诸菩萨这么讲的,自己没见到,所以是属于叫记问之学,与自己不相干。许多的学人犯了这个毛病,自己不知道,辛苦一辈子都不能成就,这是非常可惜。我们总得要搞清楚、总得要搞明白。听佛菩萨说了之后,我们自己要把它证得,一定要亲证。怎么个证法?就是要把它做到,做到就证得。譬如就以此地这几句来说,如说修行供养,我们有没有遵照佛的教诲去修行?经念得再多,你念了十万遍、念了二十万遍,如果不能解义,如果不能修行,修行就是照做,不能把经典的教训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没有修行,经念得再多都没用处。

佛法,大家要记住,佛法要行,不要说,说是空口说白话,一定要把它做到。做到之后,经里面所讲的义理你就体会到了,一定是在生活实践当中体会佛讲的真实义。你能体会到那就叫证。证入有浅有深,浅深是怎么回事情?是你做到的功夫不一样。你做的功夫浅,你体悟的就浅,你做的功夫深,你所体悟的也深。我们讲不离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就是初住菩萨,从初住到如来地,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有四十二个位次。前面四十一个位次是菩萨位,最后一个位次是果位,成佛了,总共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二个位次都是证,就是说证入浅深不一样,十住菩萨证得浅,十地菩萨证得深。诸位要搞清楚,所谓证就是在生活当中的体验。生活当中,对于宇宙人生的道理、真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都要靠觉心。所以,不觉决定不行。觉心是真心,菩提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里面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妄心;离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心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佛在经上常说,阿罗汉、辟支佛没有发菩提心。阿罗汉、辟支佛都算是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他们得到正觉,佛说他们没有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发菩提心的标准就是正等正觉,正等正觉是发菩提心了,正觉的人都没有发菩提心。

我们念到这一句,怎么办?若依经论的讲法,《观经》上讲菩提心,说了三个。「至诚心」,至诚是真诚到了极处,这是真心的本体,菩提心的本体。又说「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两种是菩提心的作用,有体必有用。至诚心起作用,对自己叫做深心,对人对事对物叫回向发愿心。《大乘起信论》里面跟我们讲的菩提心,也讲了三个,第一个是「直心」,第二个也是「深心」,第三个是「大悲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很明显。直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直心,诚到极处!我们学佛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什么成就?我们今天的成就是念佛往生净土。诸位要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没有菩提心不能往生;纵然你做到一向专念,你也不能往生。佛在经上把往生的条件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你看《无量寿经.三辈往生》,条件都一样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发菩提心是四十八愿的第十九愿,一向专念是第十八愿。你发菩提心,没有一向专念,也不能往生;有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还是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从下下品到上上品都要符合这个标准,这才说明菩提心的重要,凡是往生的人都发菩提心。

也许有人会生起疑惑,有不少念佛往生的人,他生前不认识字,也没有念过经、也没有听过讲,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怎么会往生?没听说他发菩提心。其实他是真正发了菩提心,你问他,你发了菩提心吗?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他真发了。他发了什么心?蕅益大师在《要解》上讲得好,他厌离娑婆,对于娑婆世界没有一丝毫的留恋,一心一意就是想求生极乐世界,就是想见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无上菩提心,真觉悟了,六道轮回、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假的,他要离开,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心去取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觉悟了。蕅益大师说得好。

深心是好善好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他喜欢这个事情。娑婆世界人间天上的福报,他也不希罕,他也不再把它放在心上,完全没有牵挂,这是舍离。所以你问他什么叫菩提心,他说不出来、他不懂,而事实上,他的心跟无上菩提心完全相应。这种人对待一切众生,一切时一切处只要遇到人,他都笑咪咪的,「阿弥陀佛,念佛好」。这就是发愿回向心,这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大悲心,他的确不舍一个众生。看到人,他跟你合掌,阿弥陀佛,念佛好;看到畜生,他也跟你讲,念佛,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你看他的心多真诚、多慈悲,念念愿一切众生同生净土。

所以我们看到许多这些老阿公、老阿婆,他们念佛往生,你仔细观察,那真的具足圆满的菩提心,成就绝非偶然。我们跟他相比差远了,确实不如他。他一心念佛,我们虽然念佛,心里面有许多牵挂。出家人还牵挂兴隆道场、弘法利生,这是不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若是着了弘法利生的相,着了兴隆道场的相,也是忘失菩提心。你修一切善业,弘法利生是善业,兴隆道场是善业,你心里头有妄想分别执着没有断,你做这些善业,《华严经》上讲尽属魔事,你所做的是魔事,不是佛事。将来你到哪里去?你当大魔王,因为你的福报太大。魔是怎么成就的?烦恼成就的,你烦恼没有断,忧虑、牵挂没断。弘法利生、兴隆道场这个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菩萨也做,佛也做。佛菩萨做跟凡夫做,不一样在哪里?佛菩萨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虽然兴隆道场,虽然弘法利生,心中若无其事。佛在《金刚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兴隆道场、弘法利生是生心,生心要无住才行。无住简单讲,心里头若无其事,干干净净,绝对不以为我要兴隆道场,你有个「我要兴隆道场」,你着了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全都着了。着了四相就是魔,离四相就是佛菩萨,觉、迷的样子就在此地。觉悟,觉悟是什么样子?迷,迷是什么样子?菩萨事业是什么样子?魔王事业是什么样子?在这个地方就能辨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换句话说,佛菩萨的心永远清净的,永远是一尘不染。尘是尘劳,事情一样做,比别人做得还多、做得还细、做得还圆满,心里头若无其事。魔业的相?他也做,也勤奋努力在做,他心里头着相。所以我们要明了,着相是魔业,离相是菩萨业;着相就是凡心,离相就是菩提心。真正会用功的人,要在这个地方下手。菩提心才能成就菩萨的事业,才能够圆成佛道。

...为什么佛在《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尽属魔业」?我们现在明白了,我们心里面没有离开贪欲、没有离开瞋恚、没有离开愚痴、没有离开傲慢、没有离开嫉妒。还有这个念头在里面,修学大乘佛法,刚才我们说了,兴隆道场、弘法利生,这些事业都叫做魔业,将来你修成了,都变成魔王;没修成功,也是魔子魔孙、魔王眷属,搞这个去了。这也叫我们觉醒,为什么四弘誓愿先要叫你断烦恼,再叫你学法门?烦恼断了学法门,是菩萨业;烦恼没有断广学法门,是魔业,这不是很清楚吗?才知道断烦恼重要,烦恼不断就是魔,《楞严经》后面五十种阴魔,魔的根在哪里?烦恼。烦恼从哪里生的?从五阴生的,色受想行识。每一条里面佛说了十种,一共五十种,五十种阴魔,阴就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所以学佛,没有成得了佛、没有能往生,全变成魔王,非常可怕。

「速疾成佛」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不退成佛。这个事情不假,真的。就在这些年,我们看到不少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那是真的往生,决定不是假的,预知时至,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到不少,听到不少。刚才我还听到这边一个同修告诉我,台中莲社那边,最近有个两岁的小朋友往生,预知时至,告诉他妈妈,两天之后我就要走了。他妈妈问他,今天算不算?他说算,到第二天他就往生了。他妈妈还问他,你到哪里去?他说我到观世音菩萨旁边莲花那里,清楚明白,真的就走了。所以同修们真正要记住,我们要作佛、要作菩萨,万万不要作妖魔鬼怪,那个不得了。妖魔鬼怪虽然享大福报,福报享完了都堕阿鼻地狱,堕地狱的罪太苦了,堕地狱的时间太长了。

今天我们得人身、闻佛法,这是关键,我们自己能够掌握,我们要成佛,还是要作魔,就在我们自己一念取舍。你一念觉、一念正,就是佛菩萨;一念邪、一念恶,就堕落在魔道。

大乘无量寿经指归(第六十集)1996/4

 

回主页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