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地与烦恼01

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

初地(欢喜地),一登此地,现证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欢喜。

此时,世俗菩提心转为胜义菩提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菩萨。此地菩萨断除身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远离不活畏、死畏、恶名畏、恶趋畏、大众畏,圆满布施波罗密,开始示现八相成道。

初地菩萨,不再受生恶趣。

其实,从四加行的忍位开始,就决定不入恶趣,俱舍颂中“忍不堕恶趣”即是此意。与小乘比较,小乘第八圣预流向与初地一样,断三种结,灭恶趣道,除异生性。不过,初地菩萨比二乘殊胜,依唯识说,二乘只证人空不证法空,而菩萨则双证我法二空,智慧超过二乘圣者,依中观说,初地菩萨只在福德方面超过二乘

在智慧方面,中观认为二乘也证法空,只有七地以后,菩萨的智慧才会超过二乘。

烦恼障的断除

烦恼障的中见所断烦恼的现行,在菩萨初地前便已伏除,而见所断烦恼的种子于在菩萨初地时初断。

烦恼障的中修所断烦恼的一切种子在菩萨八地前全部断尽。烦恼障的修所断烦恼的现行在菩萨初地之前之三贤位便渐渐伏除,到了菩萨要进入初地之前,便已经性障永伏如阿罗汉。

 

通往天空的十道云梯——认识「华严十地」(二)

欢喜布施.第一地

初地「欢喜地」,也被称为「极喜地」。进入欢喜地,菩萨断除容易执着分别的凡夫性障,确实知道:「不久的将来,我必定会成佛。」就像诞生在佛陀家中,注定会继承佛陀的一切功德,荷担起佛法家业,菩萨因此获得远远胜过世间的快乐。有趣的是,此地菩萨特别乐于布施,听到别人有所请求,心里更是欢喜得不得了呢!以乘位来说,初地相当于人乘,多在世间担任领导者。

 

一、欢喜地∶

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着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进入初地的菩萨,等于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助人为本,以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能弘法度生,因为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欢喜地。

 

从初住至十回向,一共三十个阶位,乃是菩萨的贤者位,通常简称为三贤位。十回向的最后一念,首先破一分无明,便入初地。十回向位修习中道观,以中道观破一分无明,便显一分三德,而证第三不退,称为念不退,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初地以上,便是圣位菩萨了。

 

初地以上的圣位菩萨生死,是由自己的愿力决定的,能够自由作主的。所谓念不退,是指了知生死本际,涅盘本际,烦恼本际,菩提本际;生死涅盘,烦恼菩提,不一不异,念念能与佛智相应的意思。所以,菩萨到了初地以上,便能自由化现,虽是菩萨,而能分身百界,以佛的姿态出现,教化有缘的众生。但要究竟成佛,尚须地地破除无明,地地分证中道,地地增显三德,地地开一分佛眼。到了第十法云地,再破一分无明,便进入一生补处的等觉阶位;所谓等觉,乃是相等于佛而又略微不同于佛的意思。到了等觉位的菩萨,除了佛陀,无人能够测知等觉与佛的不同之处。

 

华严

关于十地的意义,各宗因所据教义有别,往往有不同的解说,兹依法相宗教义试释华严十地如次︰

(1)欢喜地︰菩萨至此位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印顺

菩萨因地中,已现证法性的,有十地,也叫十住地。

初住地,名为'极喜地',也译作欢喜地。

地是能生功德的意思;现证法性的,依法性能生种种无漏功德(所以也叫法界),如依地而生草木珍宝一样。初地,是菩萨入见道的位次,现证法性。菩提心与法性相应,名胜义菩提心。分证了无上菩提,所以也可称为(分证)成佛了。那时,欢喜已极,如初得定的,也欢乐踊跃一样。菩萨初证圣性,得到了从来未有的出世心,尝到了从来未有的离系乐,观察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自己都有分,能得能成,所以得到无比的欢喜。由于通达法空性,也不再有'不活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恶名畏'了。进入初地的,名为'生诸如来家'。如来是一切佛;菩萨以智度为母,方便为父,分证了佛法身。从此能荷担佛的家业,绍隆佛种不断,真是佛子,所以说生如来家。凡是证法性的,就能断烦恼。初地菩萨所断的,是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障,扼要的说︰'断除三种结'──身见、戒禁取、疑。中观者说︰我执法执,都是烦恼障,是大小二乘所共断的。差别是︰声闻直观无我无我所,断惑证真,不一定深观法空,所以不能断除习气──所知障。而菩萨是︰初学就胜解法空性,深细抉择,后观无我无我所而证入法空性,所以也断三结,而且能渐断习气,习气凈尽就成佛了。约所修的菩萨行来说,当然是自利利他,广修六度、四摄、无边法门。但经中约特胜的意思说,初地菩萨的布施功德最为殊胜,也称为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初地菩萨是没有一样不能舍的。一地一地的功德,非常广大,如《十地经》等详说。

 

初地菩萨住于欢喜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踊悦。(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愍念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无嗔恚心,心常乐慈行。

一个凡人若证到初地菩萨的果位,一切就发生了质变,他能在一刹那顷产生一百个化身(意生身),去一百个净土面见百佛尊;以神通力了知有住世的必要时,则以自己的功德力加持寿命,使之住寿历经百劫,色身依然不坏并广作饶益众生的事业;亦能证入前际百劫与后际百劫,即菩萨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的百劫诸事;一刹那顷能入起百种三昧定;一刹那顷能震动百世界;一刹那顷体放光明能遍照百世界;以神通力一刹那间教化、成熟百有情的相续;能于一刹那顷往游百佛刹土;以胜妙的智慧力一刹那顷能正思择百种深奥法门。

 

烦恼障的断除

烦恼障的中见所断烦恼的现行,在菩萨初地前便已伏除,而见所断烦恼的种子于在菩萨初地时初断。

烦恼障的中修所断烦恼的一切种子在菩萨八地前全部断尽。烦恼障的修所断烦恼的现行在菩萨初地之前之三贤位便渐渐伏除,到了菩萨要进入初地之前,便已经性障永伏如阿罗汉。

 

成唯识论卷第十

护法等菩萨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0054a06]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伏尽。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虽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麁重亦渐断灭。由斯故说二障麁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虽诸位中皆断麁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剎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剎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麁细故。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剎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麁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二乘根钝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或别或总。菩萨利根渐断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剎那剎那能断证故。加行等四剎那剎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大乘见道在初地 经文03-04《成唯识论》

03《成唯识论》: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极喜地就是初地)

04《成唯识论》:『初地』已上菩萨。已『证二空所显理』故。已得二种殊胜智故。已断分别二重障故。能一行中起诸行故。虽为利益起诸烦恼。而彼不作烦恼过失。故此亦名不退菩萨。

所有经论的「大乘见道」都在「初地」,《成唯识论》所说的「大乘见道」当然也在「初地」

 

烦恼障的断除

烦恼障的中见所断烦恼的现行,在菩萨初地前便已伏除,而见所断烦恼的种子于在菩萨初地时初断。

烦恼障的中修所断烦恼的一切种子在菩萨八地前全部断尽。烦恼障的修所断烦恼的现行在菩萨初地之前之三贤位便渐渐伏除,到了菩萨要进入初地之前,便已经性障永伏如阿罗汉。

 

初地菩萨在上一次的说明当中,已经让大家了解,祂所具有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性障永伏如阿罗汉。初地菩萨祂永伏性障,但是并没有完全断除性障,但是祂的烦恼障的现行已经断除了,成为四果的解脱。也就是说祂能够证慧解脱,可是祂不取证。因为发起摧灭邪说、救护众生的大愿,而故意留下一分我执思惑,也就是法贪和法嗔,来润未来世生(留惑润生)。

 

解深密经

[0708a01]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于诸地中所生烦恼,当知何相?何失?何德?」

[0708a03] 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无染污相。何以故?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0708a09] 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甚奇!世尊!无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诸菩萨生起烦恼,尚胜一切有情、声闻、独觉善根,何况其余无量功德?」

 

◎附一︰印顺《成佛之道》第五章(摘录)

菩萨因地中,已现证法性的,有十地,也叫十住地。初住地,名为「极喜地」,也译作欢喜地。地是能生功德的意思;现证法性的,依法性能生种种无漏功德(所以也叫法界),如依地而生草木珍宝一样。初地,是菩萨入见道的位次,现证法性。菩提心与法性相应,名胜义菩提心。分证了无上菩提,所以也可称为(分证)成佛了。那时,欢喜已极,如初得定的,也欢乐踊跃一样。菩萨初证圣性,得到了从来未有的出世心,尝到了从来未有的离系乐,观察如来所有的一切功德,自己都有分,能得能成,所以得到无比的欢喜。由于通达法空性,也不再有「不活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恶名畏」了。进入初地的,名为「生诸如来家」。如来是一切佛;菩萨以智度为母,方便为父,分证了佛法身。从此能荷担佛的家业,绍隆佛种不断,真是佛子,所以说生如来家。凡是证法性的,就能断烦恼。初地菩萨所断的,是见道所断的一切烦恼障,扼要的说︰「断除三种结」──身见、戒禁取、疑。中观者说︰我执法执,都是烦恼障,是大小二乘所共断的。差别是︰声闻直观无我无我所,断惑证真,不一定深观法空,所以不能断除习气──所知障。而菩萨是︰初学就胜解法空性,深细抉择,后观无我无我所而证入法空性,所以也断三结,而且能渐断习气,习气净尽就成佛了。约所修的菩萨行来说,当然是自利利他,广修六度、四摄、无边法门。但经中约特胜的意思说,初地菩萨的布施功德最为殊胜,也称为布施波罗蜜多圆满,初地菩萨是没有一样不能舍的。一地一地的功德,非常广大,如《十地经》等详说。龙树菩萨曾略摄初地的功德说︰「初地名欢喜,于中喜希有;由三结灭尽,及生诸佛家。因此地果报,现前修施度,于百佛世界,不动得自在。于剡浮等洲,为大转轮王;于世间恒转,宝轮及法轮。」

 

第六识颂-3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六识依无漏种子,发起无漏智,登入初地欢喜地。

初地菩萨,虽破分别我法二执伏俱生我法二执,证真如,能以「根本智」「观空」,「后得智」「观俗」,然未得「无功用行」之无生法忍,因仅能「伏住」「俱生我法二执」,未断除俱生起之我法二执,故在入观位时,(观者,观察妄惑,达观真理指观智,能达观真理,离诸情计,故名为观),俱生我法二执不起,但在出观位时,这俱生起的我法二执仍不时的起现行。

「缠眠」即指「起现行」义,又作烦恼解。也因俱生我法二执未断,故第六意识所转之妙观察智,仍是下品之妙观察智,至八地破俱生我执,无功用行转中品妙观察智,至十地满心方转为上品妙观察智。

当证得下品妙观察智的圣者,由观而入于「根本智」时,「俱生我执、法执」也能同时伏住不现起,但是一旦出观,在生活上的复杂待人处事上,无始以来的潜藏着俱生我执、法执习气还会不时的起现行,所以在唯识义上称此现象为「俱生犹自现缠眠」。

在初地,第六识虽转成妙观察智,但俱生所起二障还没断尽,有时犹自现行缠绕,有时或眠伏不起现行,但并没断,遇缘则会生起现行。

「远行地」即「七地」,「远行地后」指第八不动地以后,第「八地」名「不动地」,此位菩萨「无漏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一切有相功用,及诸烦恼不能动之,证无生法忍,「无功用行」,八地菩萨,除破分别我法二执外更破俱生我执,微细之俱生法执未破,以破我执故,则一切烦恼不能动之,转中品妙观察智。

 

众生与分段生死

从凡夫到证阿罗汉果以前,一切有情众生皆有分段生死烦恼。

阿罗汉、辟支佛已能解脱分段生死烦恼。

八地、九地、十地菩萨,乃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佛地皆已同证大乘阿罗汉果,虽利乐众生永无穷尽而不入无余涅盘,但已无分段生死烦恼。

初地以上至七地的菩萨,皆有能力断分段生死烦恼,能入无余涅盘而不入。[2]

 

不思议变易生死

【术语】二种生死之一。离三界生死之身后以至成佛之界外生死也。由烦恼之力起有漏之善恶业,由此业所感之三界五趣果报,曰分断生死,以所谓可求之菩提在实,可度之众生在实之法执即所知障为助缘,起无漏之大愿大悲业所感得之细妙殊胜果报,曰不思议变易生死。由无漏之悲愿力改转分段生死之麤身,而受细妙无限之身,故云变易,为无漏之定愿力所助,妙用难测,故名不思议。为大悲意愿所成之身,故亦云意识身。或云无漏身。亦云出过三界身。若依相宗之判,二乘之无学,回心而入大乘,则涅盘之后,直受变易身,有学之圣者,转向大乘,于初地已后亦得受变易身,若菩萨八地已上受变易身,一类智增之菩萨初地已上受变易身。若依性宗之制,则二乘之无学及菩萨之种性已上得随应而受。唯识论八曰:「不思议变易生死,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齐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或作分断生死)指未实证解脱道极果阿罗汉果的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凡夫及已证解脱初果乃至三果的佛法修行者,因为仍有无明的烦恼缠缚,不能入无余涅盘,仍有受后世三界有的种子,所以无法出离于三界六道生死,而不断一世又一世的出生于三界当中,然后寿尽而舍报后又在出生,一次又一次的连续又辗转的现象,是分段而受生死的,所以称作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指大乘佛菩提的初地菩萨以上、或解脱道的二乘修行人已证解脱极果阿罗汉果者而回入大乘者,皆有能力入无余涅盘,而其解脱证境已不受三界之轮回,故属不受分段生死。虽然不会有在三界中受生的种子,但由于仍有种子的变异,故说仍有变易生死。而变异生死要至佛地才能断除。因为佛陀具足一切种智,了知一切有情的所有的心法及心所有法,这个智慧包括了四智圆明──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以及成所作智,一切法界体性皆已具足了知通达,对于分段生死的诸法及能断分段生死之一切智、变易生死诸法及断变易生死之一切种智皆悉了知。[2]

 

初地菩萨的华报为阎浮提王,为什么菩萨不直接成佛,而要当人王呢?菩萨为了成佛,只伏惑而不断惑,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三界受生,才能行化他的事业,广修六度万行,称为留惑润生。但为何菩萨仅伏惑而不断惑呢?其原因是为了慈悲度众生。「不断烦恼」,是靠惑业才能受生,若断了惑业则不能在三界受生行菩萨道。不像声闻乘修禅定、断烦恼,而急于出三界、了生死、证涅盘,就不能表现菩萨求无上道的精神。

初地菩萨寄位在人天乘,只是为了成就升天法,做为人王吗?还是有更深层意涵的出世法呢?《华严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随顺如是大悲、大慈,以深重心住初地时,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

 

僧伽咤经第2卷

[0968b27] 尔时,世尊告药上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以此义问于如来。善男子!譬如有人大富饶财,多有奴婢,多有田宅、园林、谷米、大小麦豆、稻秫、胡麻,彼于春时一切种植,至时则熟,熟复收获,各各别盛,盛已食之,至于春时种之如前。善男子!众生本业亦复如是,受乐报尽复作善业种诸善根,种善根已增长善法,增善法已得大欢喜。药上!以欢喜心于百亿劫乐报不失。善男子!如初发意菩提萨埵,不堕恶道总知诸法。」

[0968c08] 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云何初发意菩提萨埵而见梦也?」

[0968c09]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善男子!初发意菩提萨埵,于其梦中多见怖畏。何以故?净一切业不可以身而受众苦,以是罪故梦见怖畏。」

[0968c12] 药上白佛言:「世尊!初发心菩提萨埵,梦中见何等怖?」

[0968c13]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善男子!其人梦见炽然火聚,彼菩提萨埵应作是念:『以此火聚烧我一切烦恼。』药上!是名第一梦见怖畏。又见水流垢浊不净,彼初发心菩提萨埵应作是念:『漂我一保证缚烦恼。』药上!是名初发心菩提萨埵第二梦见大怖畏也。」

[0968c19] 药上菩提萨埵白佛言:「世尊!见何怖畏?」

[0968c20] 佛告药上菩提萨埵言:「于其梦中自见剃发。药上!菩提萨埵见已不应恐怖。何以故?应作是念:『剃贪、瞋、痴、堕六道生。』善男子!如是菩提萨埵不堕地狱,不堕畜生,不堕饿鬼,不堕龙中,不堕天中。药上!初发心菩提萨埵,唯生清净佛国土中。」

[0968c26] 佛告药上:「当来末世后五百岁,有诸菩提萨埵心愿菩提,以发心故,得众多人毁辱打骂。药上!于彼但应为其说法,菩提萨埵不应起于瞋恚之心。」

[0968c29] 佛告药上:「我于无量百千亿劫行诸苦行。善男子!我不为资生国土财产,为知诸法实相故。药上!我行苦行,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闻此法,即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药上!此法甚深,如是法门难得闻名;若得闻此法门名者,一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药上!是人得超千劫生死,生净佛国,善知灭道,知第一道,识第一善根,成就无比神通知无比灭。药上!于汝意云何?云何名灭?」

 

败坏菩萨

“成就菩萨”之对称。指菩萨之败坏佛种者。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九载,败坏菩萨者,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世受大富贵,或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恶业不清净,故不得生诸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之处。反之,成就菩萨则不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且慈愍众生。

 

地上菩萨方便行十恶

【南山律学词典】

子题:度海人、罗剎、浮囊、净心地

行事钞·沙弥别行篇:「摄论云,菩萨得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由有胜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恶。由前有利益故,自无染浊过失;纵有利益,有过失不应行。准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涅盘,持息世讥嫌戒,与性重戒无别。因说菩萨持戒相,罗剎乞浮囊喻,明五篇六聚护罪法。又云,若未住不动地,有因缘故得破戒,此则八地以上;或可净心地以上。」资持记释云:「胜智,即无分别。方便,谓诱化众生。前有利益,即利他;自无染浊,即自利。必具二利,方乃行之,故云纵有等。准下,判位。初地已上者,故知十圣方许行之,地前三贤,犹制不合;况余凡愚,安可僭滥?涅盘,初明持相。息世讥嫌,即目遮戒。遮性等持,故云无别。因下,次以喻显。度海人喻菩萨,罗剎喻三毒,浮囊喻具戒。又下,判位,初依经判,须至八地。不动者,摄论云,由一切相作意功用,不能动故。则知圣人复须深地,由事极难,恐有倚滥,是故经家复急于论。或下,次会论文。净心[地],即初地,无着论云,由见法心净,离诸垢染故。」(事钞记卷四一·一四·一○)

 

引摄论示异相

本文:p.249LL07

《事钞》又云:「《摄论》云:『菩萨得无分别智,一切尘不显现,由有胜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恶。由前有利益故,自无染浊过失。』纵有利益,有过失不应行。 准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  《资持》释云:「二《摄论》中。胜智即无分别。方便谓诱化众生。 准下判位。初地已上者,故知十圣方许行之,地前三贤犹制不合,况余凡愚安可僭滥。」  《济缘》云:「无分别智谓观诸法如实平等,故无分别。唯一真体,外尘本无,故尘不显现。方便即权巧。有利益者谓利他也。自无染者谓自利也。具此二利虽行无犯,互有所缺亦不行之故云纵有等。 今时愚人,不量位地,不知权行,作恶无耻,妄引为例,自误误他,难可救也。」

消文:

律祖在《事钞》中再引《摄大乘论》宣说异相,如下:

菩萨证得无分别智时,不再妄执一切尘境,以无分别智权巧方便摄众生,而示现杀生等十恶业。这是由于对现前的众生有利益,而且自己内心没有染浊的过失。然而,纵使对现前的众生有利益,自己内心如果有烦恼染浊的过失,则不应该行杀生等十恶业。

消文者按,T31 No. 1592佛陀扇多译《摄大乘论》卷下:「若菩萨如是方便善巧故。杀生等十种业修行。是以不恶。成得无量功德。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T31 No. 1593真谛译《摄大乘论》卷下:「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T31 No. 1594玄奘译《摄大乘论本》卷第三〈增上戒学分第七〉:「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依照《摄大乘论》的标准,初地以上见道位的圣者菩萨,才具备无分别智的成就,所以地前以下的凡夫菩萨不能开许。

元照律师在《资持》中析释《事钞》文,如下:

二、《摄论》

《摄大乘论》中提到「胜智」就是指无分别智,「方便」是指诱导教化众生。

「准此」以下,判位,明开许的位阶。「初地已上」明确指示十个位阶的圣者菩萨,才开许行杀生等十恶业。地前三个位阶的贤位菩萨,制戒并未开许,何况其余凡夫和愚痴之人,岂可僭越浮滥?消文者按,圣者菩萨指十地位的菩萨,即欢喜地,乃至法云地;贤位菩萨指十住位乃至十回向位的菩萨,计有三十阶位。

此外,元照律师在《济缘》中作了如下解释:

「无分别智」的意思,是以真实不虚的平等智,观察一切法,所以说「无分别」。唯一真如之体,一切外境本来都是无,所以说「尘不显现」。「方便」也就是权宜善巧。「有利益」指的是利他。「自无染」指的是自利。如果具备自利利他,虽然开许行杀生等十恶业,但是如果二利互有所缺,也不开许,所以说「纵有」等。

当今有许多愚痴的人,没有审度自行的修行成就,不知权宜变通而行,造作恶业不但不知羞耻,甚至虚言诳他,引为范例,自误误他,这些人实在无可救药。

 

【初地菩萨离五怖畏】 p0684 瑜伽四十七卷二十一页云:由诸菩萨、已能发起善决定心;于五怖畏、皆悉除断。由善修习无我妙智;分别我想,尚不复转;况当得有分别我爱,或资生爱。由是因缘,无不活畏。由于他所、无所希望;常自发起如是欲乐:我当饶益一切有情;非于有情、有所求觅。由是因缘,无恶名畏。由离我见。于我无有失坏想转;故无死畏。自知死后、于当来世,决定值遇诸佛菩萨。由此决定无恶趣畏。由意乐见一切世间,尚无有一与我齐等;何况殊胜。是故无有处众怯畏。菩萨如是远离一切五种怖畏,远离一切闻说甚深正法惊怖,远离一切高慢憍傲,远离一切他不饶益种种邪行所起瞋恚,远离一切世财贪喜。无染污故,无所憎背。有炽然故,无俗意乐,能圆满证一切善法。

 

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

俱生烦恼障种,亦即修道所断的烦恼障种,由于不障十地,和菩萨须留惑济生,所以不除,但伏现行不起,直待将成佛时,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习气则于十地间地地除之。总起来说,俱生烦恼的现行,地前渐伏,以道力微劣,失念的时候,烦恼现行尚得起故。初地以上,能顿伏尽,如同阿罗汉一样,令永不现行。但菩萨为了化度众生,在前七地中,由故意力,使烦恼种子暂生现行,虽暂现起,而不为过失。如《解深密经》说:「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因此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但应该知道,故起烦恼的,是不怖烦恼的悲增菩萨。有怖烦恼的智增菩萨,则不起烦恼。到八地以上,道力胜故,纯是无漏观心相续生起,则无论是智增菩萨与悲增菩萨,烦恼都毕竟永不现行了。

 

回主页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