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要门」和「弘愿」二门的异同

弘愿门

「弘愿」就是第十八愿

净土宗的宗祖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云:「然娑婆化主因其(韦提希夫人)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善导大师为净土宗的「要门」和「弘愿」所下定义,上文已略释了「要门」,以下续释「弘愿」。

所谓「别意」者,即弥陀世尊的教化有别于释迦世尊的意思,而「弘愿」者,即弥陀世尊已发了四十八大愿,成就了极乐净土。善导大师引《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所以,四十八愿都一一归结在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根本愿,简称「本愿」,就是「弘愿」。若然阿弥陀佛没有成就「弘愿」── 第十八愿,则没有阿弥陀佛了!我等凡夫众生亦没有被阿弥陀佛救度,更无得生弥陀净土的机会,净土法门亦无由而生,承传至今!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阿弥陀佛成佛了,成就了极乐世界,成就了名号功德,成就了第十八愿──「本愿」、「弘愿」,从今以后,阿弥陀佛的重愿是真实不虚,其愿力已成为能力,即「佛本愿力」,故此是「安乐能人」。他现以酬因之身,主动地、平等地、无条件地救度十方众生,接引一切依「弘愿」、「本愿」的一切善恶凡夫到其国土,故善导大师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极乐世界是弥陀的圆满报土,以真实功德庄严,故一般菩萨教称为「实报庄严土」。根据《大乘同性经》言,报土成佛者是报佛,故知阿弥陀佛是报佛,有别于在化土成佛的化佛 ──娑婆化主的释迦牟尼佛。以酬因之报身的阿弥陀佛,成就了名号功德,摄化十方念佛众生,使他们能乘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得生净土。

「增上缘」虽是外缘,但不是普通的助缘,如经论云:「不生障碍者,根尘相对之时,随对随起,悉无所障也。」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更清楚地指出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的作用,云:「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三种决定性的作用根本地改变我们的命运 ──是凡是圣、生死与涅盘! 弥陀的教化在于其「弘愿」,即「本愿」,十方众生只要称念名号,如善导大师以四十八字演释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行者可从其中一门,得生净土

「弘愿门」的特点在于依弥陀教化,顺应弥陀本愿,一向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弥陀净土,称为「本愿称名」,是全仗他力,得生净土的法门。此信靠「弘愿」,一向专称佛名,乘「佛本愿力」得生净土,明显地与循「要门」入净土行者,依释迦教化,以「自修持力」、修定散善而回愿,求生净土,两者不同。

原则上,虽然行者可随从其中一门入而得生净土,但从教理依据、力用取向和修持方法来看,「弘愿」和「要门」都截然不同,故是两门而非一门。故此,净土行者应选择一门,契合自己根机,将心安住一处,一心专注奉行,可得往生弥陀净土。

二尊二教的比较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开了释迦世尊所教的要门和弥陀世尊所教的弘愿门后,随即说:「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两尊一遣一唤,配合得天衣无缝!

其后,他分析《观经》的宗旨时,云:「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何以一经有两宗?前者正是释尊教 (净土宗的要门── 观佛见佛),后者是弥陀教 (净土宗的弘愿门 ── 念佛见佛),如《观经》的真身观所述,再一次证明净土法门是二尊二教,别具特色。

「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者, 即此《观经》的主旨在于引导「要门」行者,祇要一心回愿求生,乃至一向专称佛名,即可蒙佛接引,必得往生。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末段总结净土法门的二尊二教时,明确地指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为何佛意在于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而非以定散两门的功德回愿,求生净土呢?

弘愿者,佛意在于众生仗佛本愿力,而非凭自修持力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多次指出我等是佛灭后的生死凡夫,修定善时,心想赢弱,未得天眼,神识飞扬,观难成就等,又修散善时,内怀虚假,贪瞋邪伪,「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可知以定散两门的功德回愿,求生净土者,往生的机会微乎其微。这是业力成就的娑婆世界的本质,是烦恼成就凡夫的本性使然,故言「恶性难侵」,凡夫难改变一丝一毫!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三心释〉指出:「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净土行者应反省一下自己的定散二善的修持力,能「持」否?有时简单如每天做十分钟运动也不能坚持数天、数周、数年,乃至上尽一形,所以生死凡夫的「自修持力」是十分脆弱,不可靠的。若净土「要门」行者中途「自修持心」或「菩提心」退失,未能一心回愿求生至临终「感应道交」,阿弥陀佛亦无从来迎。

相反地,若净土「弘愿」行者,顺弥陀本愿,信受弥陀救度,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当即受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护念不舍,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言「业事成办」,平生业成,现生不退。此是弥陀世尊以光明名号摄化念佛众生,是弥陀世尊的「佛本愿力」和不虚作住持功德力用,是弥陀世尊回施给念佛众生真实功德所致。

善导大师「细判」净土宗的「要门」和「弘愿」,分别而说,给净土行者更清晰地明白种种净土门,在「自修持力」和「佛本愿力」两者之间,再一次作出决定性的选择!

来源网页连结

 

回主页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