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學會獨處

隆波帕默尊者

所有的人都不停地尋找快樂,一輩子都不停地在找快樂,誰都希望獲得快樂。如果按照出家眾的說法,他們的這種快樂稱之為「五欲之樂」——源自於看電影、聽音樂、吃好東西、參加共同活動時與朋友聊天。這種快樂都屬於跟別人攀緣、與別人有關的快樂。與別人有關的快樂是比較夾生的,並不是真的快樂。因為人是很亂的,每個人都會有一兩件麻煩事,大家聚集在一起,然後所有的都是亂七八糟的事。好玩,那只是好玩,但並不快樂,會很累、很疲憊,大部分人的獲得僅僅是這樣而已。他們區分不了快樂和好玩之間的差別,會覺得好玩之後很快樂,但實際上很累、很麻煩、很複雜。去卡拉OK、喝酒、唱歌,聽的人誰都不會有快樂,只有唱歌的人有快樂,但聽的人並沒有快樂。

世間的快樂稱之為「五欲之樂」,世間總是會相互之間有一些衝撞、衝突。佛陀教導我們寧靜的快樂,他說能與寧靜的快樂相提並論的快樂是不存在的,因此,寧靜是快樂的頂點。平常的這種快樂並不是真的快樂,然後會疲憊不堪,只是好玩而已。有的人以為有了錢會很快樂,但為了賺錢累到死啊,得到錢之後又想怎麼樣才可以把錢保住。有錢、有家、有房子,希望有快樂,有房子之後又有很多緊隨而至的負擔——必須要去照顧、要去維修。因此,世間的快樂並不寧靜,有的全是動盪不安,全是仰賴於色聲香味觸之類的,並不寧靜,一直有衝突和矛盾。喜歡一個女人,就必須要去競爭,因為有其他人也喜歡;喜歡一個男人,這個人會搶,那個人也會爭;有些男人,大家都會很關注,相互之間會一直有一些衝撞、有一些衝突矛盾。

世間人真的很可憐,不停地在找所謂的快樂,不知道真正很深、很細膩的快樂是寧靜。那怎麼做我們才可以寧靜?如果我們活在世間,我們就要努力地去少跟別人打交道,只是在必須的情況下跟別人打交道。如果完全不跟別人聯繫也很難,因為人類是一個群居型的物種,什麼東西都單獨去做的話就會很難。但是要懂得保持距離,懂得跟人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心就會有快樂,就會越來越寧靜。跟別人拼命地去打交道,是沒有寧靜的。因此,高僧大德到了時間就會迴避與人打交道,即便是佛陀,到了時間他也需要迴避。佛陀在有些時段三個月不見任何人,不跟任何人打交道。

如果我們活在世間,有時間我們就偶爾去跟他們做一些迴避。以前隆波工作的時候,把休假的時間積攢起來,在休假期間不跟別人去這裡玩那裡玩、去喝酒之類的。隆波把所有的休假集中起來,都用於去寺廟,去寺廟並沒有做什麼,而是去修行。去森林裡面,在樹底下修行,白天會待在樹底下,晚上有寮房就睡寮房,沒有的話就自己搭帳篷,很輕鬆。大自然不會引誘煩惱習氣,我們的心不需要動盪起伏,會快樂。因此即便我們作為居士,也要懂得跟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懂得不時地獨處。

如果我們無法這樣獨處,那就待在自己家裡面,要給自己樹立一些規則:這個時間段是我的個人時間,不是用來看電視連續劇的,個人時間是打坐、念經、做固定形式練習,每一天都這樣做。如果一整天很忙,一天至少能夠安排一個小時跟自己獨處,那也很好。然後不停地修習寧靜,去認識了解自己,不去跟別人攀緣。

作為居士也必須要有覺性和智慧,懂得從寧靜中找快樂,只是在必須的情況下去跟別人交往。有時間就來迴避,來找寧靜,來禮佛、念經、打坐、聽法之類,必須安排時間出來,一定要懂得自律,這樣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寧靜。如果我們想擁有更好的寧靜,我們要訓練入定,進入禪定。

 

回主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