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為什麼初地菩薩他有極喜的功德呢?

淨界法師

庚二、答

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

因為菩薩在整個修學的過程當中,他設定了一個成佛的目標,他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當然他的過程當中,是歷經了很艱辛的修學,這個時候,他最初一念的清淨心現前,而這個清淨心,已經具足了自利、利他的殊勝功能,就是他的第一個目標達成。為什麼叫自利呢?因為他有根本的無分別智,而成就自身的安樂;他有差別的後得智,善巧方便的使令眾生也得到安樂。因為他的內心當中,已經真實具足自利、利他的功能,所以他心生大歡喜。

當然,初地菩薩不是阿羅漢所有,阿羅漢他能夠有一部分的根本智,消滅心中的我執,但是他沒有利他的妙用。這個歡喜地,是描述初地菩薩的內心狀態是歡喜的。這個歡喜的意思是說:我們在修行當中,有時候經常保持很沉悶,有時候很煩惱、苦惱。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心中很多的慾望。我們過去會產生錯覺,總是覺得:誒,有慾望是快樂,因為有慾望就會得到滿足,有滿足就會有快樂。當然這個觀念是錯誤的。

這種情況,就好像佛陀在經典當中講一個譬喻:我們對慾望的滿足產生了快樂,這個叫做有漏。就是身體的皮膚長一個瘡疤,這個瘡疤流膿、流血,會產生癢的感覺,你去搔癢的時候,會有暫時快樂的感受。但是,這個瘡疤更加嚴重,它給你帶來痛苦的感受更強烈。所以,我們依止慾望去追求快樂,就像在瘡疤當中搔癢一樣,你付出更多的痛苦。

初地菩薩的空觀: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

他先空掉外境真實的執取,外境是心所變現的,如夢如幻的,所謂的生死涅槃、所謂的對錯,這種概念,都是每一個人心中自己安立的,我們不一定要隨著別人的標準而轉,破除外境的法執;這個時候,你又能觀心性無生,我這一念心當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只是一念的菩提心跟空正見,兩種力量在那瑞安住而已。這個時候,菩薩就把心中的妄想消滅了,煩惱也消滅了,這個時候菩薩才真實感覺到:原來心中沒有慾望是太快樂了。

所以這個歡喜地,就是菩薩把心中的烏雲妄想完全消滅,他心中感到輕鬆快樂,這是佛陀描述初地菩薩的相貌,叫做歡喜地,因為他沒有妄想。

 

回主頁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