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洞见自己身心的实相2017年8月19日A|泰国解脱园寺 编译|禅窗 中国人的状况怎么样?(阿姜巴山回答) 很好!中国人的禅修班是不太让人操心的。 前来学习佛教的其他国家的人跟中国人有所不同。中国人侧重于智慧,可以契入隆波的教导;西方人喜欢禅定,误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智慧,事实上并没有。 世间的智慧与法的智慧是不同的。世间的智慧会让我们变聪明,但无法让我们离苦,它仅仅只能帮助我们可以更加舒服地活在这个世间。有的人太过于聪明,但没有戒,也没有法——这并不会真的(带来)快乐。 然而,法的智慧,一旦获得之后,心就会非常安稳。越是训练下去,我们的生命与心自身就会越圆满、越快乐。无论贫穷还是富有,都会感到快乐。 无论生命中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可以感到快乐,即使是生病的时候。一个没有修行的普通人生病时,心会郁郁寡欢。如果我们修行,生病的时候就会看到身体病了,心并没有跟着一同生病,因为身与心是不同的部分。慢慢去训练,把所谓的「我」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即使身体不舒服,心也依然可以很舒服。 或者当我们在生命中遭遇绝望,比如丈夫或妻子有了外遇,我们会感到失望,一般的人会觉得非常苦,而我们却只有一丁点儿的苦。我们已经看到了:它是很正常的,因为生命之中的一切全都是无常的——不管是婚姻还是其他任何事物,都充斥着无常。 比如,现在很多泰国年轻人吸毒、滥交上瘾等等,假如他们的父母没有修行,就会因此忧心忡忡。如果父母开始修行了,就会知道:尽管那是自己的孩子,但我们依然无法掌控他们。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哪怕是自己的身心我们都无法掌控,又怎么可能掌控得了别人呢?! 学法就是要常常地洞见自己身心的实相。一旦心愿意接受实相——此身是无常、苦与无我的,此心也是无常、苦与无我的,那么无论生命中发生什么,心都不会苦闷。根本不需要我们去呵护心,觉性、禅定、智慧将会合力帮助我们呵护心。 比如,已经训练好了的心,其自身就有快乐,无论什么对象接触到心,觉性、禅定、智慧都会代替烦恼来运作。我们的痛苦和担忧,其实全都不过是烦恼习气罢了,它们会偷偷地潜入我们的心。 因此,我们要有觉性,去及时地识破烦恼习气。有什么烦恼生起了,我们及时地知道,心就会安住,具备观者型的禅定,继而生起智慧去照见到: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都无法被掌控。 即便烦恼习气已经生起,一旦我们有觉性及时知道,烦恼习气就会灭去——用不着我们去消灭,它就会自行灭去。在心散乱时,我们看见散乱或「跑掉的心」,一旦有觉性及时地知道「心跑掉」了,禅定便会自行生起。 若我们频繁地看见——心一会儿跑去想、一会儿跑去看、一会儿跑去听,一会儿跑去造作好、一会儿跑去使坏,一会儿跑去苦、一会儿跑去乐……看到心在不停地活动与变化,最终智慧就会生起:明白到「此心不是我」。如果修行至照见「心不是我」,我们就抵达了初阶的法,因为这个心是最难被看见的,它既精微又细腻。 照见「身不是我」是很容易的,佛教之外的行者也可以照见「身不是我」——因为常常看见别人老、病、死,心就愿意接受实相了,很容易照见「身不是我」。最难照见的是「此心不是我」。 大家观察到了吗?在这里面会有一种感觉——有一个「我」存在。我们觉得现在的「我」和儿时的「我」是同一个人,尽管我们的长相是无常变化的,可是我们认为心仍是原来的心。明天的心,明年的心,以及下一世的心,我们感觉它们都是同一颗心。 我们误以为这个心是恒常的,这个心是「我」——这便是所有邪见的源头。 如果以为「心是我」,那么其他的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我的」。比如,一去感觉身体,就会觉得「这是我的身体」,然后就有「这是我的财产」,不断地向外扩张「我」的疆土,接下来就是「这是我的国家」「这是我的宗教」……到处都是「我」、「我的」。 如果照见到「心不是我」,没有了主人,那么「我的」也将不复存在。如若没有了「我」,就不会再有「我的」。因此,误以为「心是我」,乃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它让我们把这种「我」的感觉不停地向外扩张。有些人极为执着,执着的事物非常多。 慢慢地去观察自己的心。何时如果照见「心不是我」,那么整个世间就都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了。 一般人会感觉到「身体是我」,当我们开始修行,直至身与心分离,身体举手投足间心是观者时,就会发现「身不是我」,身体变成了「我的」,作为知者的心则是其主人,身体降了级——由原来的「我」降级成为「我的」。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和「我的」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到了吗?它们的重要性不同。 比如,「我」非常重要,而「我的」是可以损失的。例如家中失火,我们可以逃离家。为什么要逃离自己的家?因为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呵护住这个「我」,我们觉得这个是「我」。 一般人会看到「身体是我」,然而一旦开始修行,就会看到——身体不是「我」,身体仅仅只是「我的」。就像我们的家,家是身体临时寄宿的地方,身体也只是心临时的寄宿之地。 一旦有了智慧,就会看到家不是「我」,而只是「我的」。一旦发生了火灾,我们就可以把家扔下,先寻求自保。 修行来到更加细腻的阶段时,我们会照见身体仅仅只是「我的」,而不是「我」,借居在这个身体里的心才是「我」。因此,身体就像是心的家,当这个家残破毁坏时,心会金蝉脱壳,扔下这个身体,以求自我保全。 比如,身体非常不舒服时,心就会想要扔下它。隆波就曾经亲眼见过自己的父亲得糖尿病和肾衰竭时,特别疼痛,躺在病床上不停地摇晃病床的栏杆:「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死啊?」他很生气,想死了。为什么?因为已经不喜欢这个身体了,这个家要坍塌了,住着已经不舒服了。这个家住得不舒服,就想去找新家,家的主人——心,想要换一个家了。 如果我们进一步修行,就会照见「心也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心也是能够被觉知到的对象。好的心能被觉知到吗?坏的心能被觉知到吗?快乐的心、痛苦的心,能够被感觉到吗?看的心、听的心,闻的心,能够被觉知到吗?尝的心、触的心、想的心,这些全都能被我们觉知到。 此心同样也是被感知的对象而已,最终我们就会照见——心不是我!心也是被觉知与被观察的对象。事实上,「我」并不存在! 所谓的「我」,仅仅只是一种幻觉! 一旦照见心不是我,那么世间所有的一切就都不是「我」了。因为最初误以为心是「我」,才衍生出身体是「我的」。如果更加愚痴,则会以为「身体是我」,然后把「主人」的势力范围不断地扩大——「这是我的房子、我的孩子、我的老婆、我的家庭……」数之不尽的「我的」——「我的地位」、「我的工作」、「我的资产」、「我的声誉」……「我」不断地扩张。 一般人毫无意识,因此「我」就不断蔓延与扩张,背负起非常多的负担。一切全是「我」、「我的」,于是就有了繁重的负担要去承受。 如果我们来训练将它们剥离出去,把我们从世间临时借用的外在资产剥离出去,那么我们就会知道无论我们某日多么丰裕、多么有钱,最终有一天也要将它们拱手还给世间,被别人拿去继续使用。或者,我们透过借贷买下了豪宅,以为自己可以一直居住,但其实却无法一直住下去。它怎么可能真的是「我的」呢?到了某一天我们将无法继续住在这个房子里,也许由于搬家,或可能由于死亡,别人会搬进来取代我们成为房子的主人,有时候甚至是我们的敌人变成我们房子的主人,或者有些人刚一咽气,妻子就有了新的丈夫,别人就变成了自己妻子的新配偶。 又比如我们的孩子,他们一旦结婚就有了「主人」。我们就不再是孩子的主人,他们已经有了新主人,他们对自己老婆的信任多过于对自己母亲的信任。 因此,那些我们曾以为是「我的、我的」的事物,有一天会以事实来控诉——它们不是「我的」。假如我们依然以为它们是「我的」,那么一旦它们脱离我们的手掌,我们就会难过,我们的心就会有苦。 如果开始修行就会照见到实相——一切皆是外物。一切都是外在的——在什么之外?在「作为感知者的心」之外。它们仅仅只是临时性的「我的」,到了某一刻就会从我们手中滑走,我们无法留存。 即便身体是「我的」,可是到了某日它也会待不下去。或者有时候生病,比如患糖尿病,必须切掉手指,若是无缘无故要切掉手指,我们肯定不同意,因为我们非常珍爱自己的手指、脚趾。然而一旦患了糖尿病,手指和脚趾都腐烂了,我们便会同意让医生把它切掉,那是为了呵护剩余的「我的」,因为剩余的身体依然是「我的」。 心有的只是苦,因为它要不断去呵护「我的」。我们努力要让心有快乐,就会有非常多的负担。 因此,来不断地探究身的实相与体会心的实相吧!那样我们就会照见身不是「我」,也不是「我的」。身体曾经宣称「它是我」吗?试着抓自己的手,抓抓看。抓胳膊,胳膊会说「胳膊是我」吗?胳膊并没有宣称,对吗?是心自己想出来的——认为这是我的胳膊。因此,身体本身根本没有宣称它是谁的,反倒是我们的心去坚定地宣称「这是我」。 如果修行进步了,就会知道这只是「我的」,而不是「我」,身不是「我」,而是「我的」。当修行继续进步,就会照见身不是我,因为此身并非真的能被我们掌控。 照见这个身体不是我,是因为我们无法掌控它,它会老、病、死,我们无能为力。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观察,最终就会领悟到身体不是「我」,也不是「我的」。 若是观心,则会照见心始终处于活动变化之中,时苦、时乐、时好、时坏,我们无法掌控它,也控制不了它,最终会在心里生起智慧,彻见到「心也不是我」。 一旦领悟到心不是「我」,「我」就再也不存在了。而最被我们执取为「我」的,就是此心!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有觉性去觉知身、觉知心,看到身与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然后它就会慢慢地放下,一点点地慢慢放下。 最初我们照见「身不是我」而先放下身,接下来照见到「心不是我」。一旦心不是我,在此世间就再也不存在「我」了——它会如此彻底地领悟。 如果「心是我」,「我」就会迅速扩充到身体领域,继而不断向外扩张,一旦超过「我」的领域,就变成了「我的」。 一般人会感到「身体是我」,其他的则是「我的」,我的衣物、我的家庭、我的房子……不断扩大,扩大到「这是我的国家」。宗教狂热分子会坚持「这是我的宗教」,谁攻击我的宗教,我就会生气,想要消灭他——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自己的宗教与教主。事实上,它们不是谁的,它们是世间的。一切全都是世间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世间的。 身体最初是源于父母的生殖细胞,对吗?父母的生殖细胞不是我们的。一旦我们有了身体,就开始依赖世间的物质,依赖水、空气、食物等来喂养身体,我们却将它冒领为「我的」,事实上,身体是世间的,我们只是从世间借用,终有一日要还给世间。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别人或其他众生就会拿去继续使用。 比如这个身体,我们认为它是「我」、「我的」,一旦死后拿去掩埋或火化,它就会变成一堆物质,被树木吸收或被动物吃掉等,然后人们又再去吃动物,食物链因此不停地循环。我们每天都在吃猪肉、鸡肉等各种动物,而它们又去吃其他东西,这些全都是世间的。 就是这样慢慢去探究身的实相:身体是世间的,不是我的。这个心,仅仅只是感觉,是「感知者」,事实上,心就是「感知」,它并没有一个实体。通过眼根去感知,称为「眼识」;通过耳根去感知,称为「耳识」;感知到心内所思所想,称为「意识」,因此,实际上,真正的心是无形无相的。 心,仅仅只是感知本身,它就像苦、乐,没有什么实体,仅仅只是感觉而已。苦的感觉、乐的感觉,都是没有实体的,或者好、坏、贪、瞋、痴,也只是心里的一种感觉。 心,则是感知本身,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他、不是众生,它仅仅只是(能)感知所缘而已。对于眼根方面的所缘的感知,称为「眼识」;对于耳、鼻、舌、身、心方面的所缘的感知,则分别是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试着去观察,如果我们看到了「感知本身」,就会发现「感知本身」也不是我,「感知」不是我,大概能够看到「感知」吗? 如果我们称之为「心」,就会努力勾勒——好像心是一颗什么(具体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会称「心」是一颗一颗的?其实心并不是一颗一颗的。「一颗一颗的」只是表达时所使用的量词。比如称呼大象是「一头一头」的,或者有很多头,就称为「一群」,再比如「三个人、四个人」之类的。 事实上,心仅仅只是感知。虽然称之为「一颗心」,一颗一颗的,可实际上,心什么都不是。如果明白至究竟处,就会彻见——心没有「点」,也没有「颗」,它无安身处,无来亦无去,仅仅只是感知。 因此,当我们修行至证悟阿罗汉时,心仅仅只是纯凈无染的、不掺杂丝毫愚痴的感知。 而我们现在的心却是一种不纯凈的感知,是依然还在愚痴着的感知。所以才会觉得这个感知是「我」,这个身体是「我的」,是心寄宿的家;如果再愚痴一点,就会觉得身体是「我」。如是,「我」从心开始扩充到身体,接着把「我的」渗透到整个世间——这是我的世间。 有些国家想当世界的老大,想获取哪个国家的资源就派军队过去,对他人强取豪夺——这是我们的天下。以前的西方列强把东方国家与非洲人等值于动物,想得到什么,就派遣部队去那里掠夺。比如,中国就曾被十几个国家恣意瓜分过。 看到了吗?烦恼习气厚重的人,并未把他人当人对待。他们只把人视为是可以抢夺的资产,把人抓来当奴隶,而不把别人当作人,仅仅只是当成一个工具罢了,就像是狗、猫、牛一样。 一旦提升自己的心,我们就会看到别人(与我们自己一样)同样是人。是的!如果开始修行,我们的心会慢慢减少自私;如果不修行,就会非常自私自利。使用自己国家的资源还不够,还要去占用其他国家的,太自私了。 因此,如果我们去观的话,会发现「我」并不真的存在。既然「我」不存在了,拼命搜刮更多东西、去做更多事情,还有什么必要呢?还想要发财,想有一百万或一千万,觉得现在这点钱太少了?中国已经有人资产过百亿,是有些人,并不是每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有上百亿就没有意义啦。 因此,不断地观照,觉知身、觉知心。心仅仅只是感知,不是人,不是我,不是他,不是众生。身体也只是心临时寄居的家,我们以为这是「我的」家,它最终却不是「我的」,我们一定要将它还给原先的主人或者还给世间。就像我们现在待着的家,我们认为是「我的」家,最后却没有待下去,而被别人取代,或是房子先垮掉了。 事实上,没有「我」,也没有「我的」。即便是心,也不是真正的「我」,而仅仅只是一种对所缘的感知罢了。 就是这样慢慢去学习、去探究。慢慢地清除邪见,慢慢从抓取中退出来,从「这是我」、「这是我的」当中抽身出来。 一旦抽身了,智慧就会彻见,领悟到「我」不存在。「我」不存在了,那又是谁苦呢?是五蕴在苦,而不是「我」苦。 五蕴本身即是苦。因此身体本身是苦;苦、乐的感觉,本身也是苦;好、坏的感觉,本身还是苦;记忆、界定,本身也是苦。这是更高级别的智慧,我们以后再慢慢去学习,最终便会照见心本身即是苦。 倘若洞见到了「心本身是苦」,我们就会放下心。仅仅洞见到一切不是「我」,还是没有放下。比如,看到身体不是「我」,却并未放下身体。就像是看到家,知道「家不是我」,可是家是「我的」,还不愿放下,还割舍不了。私家车也是「我的车」,仍然藕断丝连。 因此,初果须陀洹的智慧尚未放下五蕴,还会觉得是「我的」,虽然不是「我」了,但依然还很吝啬,割舍不下。尽管不是「我」,哪里都不存在「我」了,但依然藕断丝连,剪不断,理还乱。已经能够及时识破身体与所有的感觉、念头都是世间的资产,我们只是临时借用,但借用之后,我们很喜欢它们,不愿意物归原主,非常不舍。 因此,初果须陀洹还放不下五蕴,明知它们是从世间借来的,但依旧不舍。因为觉得它还是很好,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如果我们继续修行,洞悉到实相:五蕴本身是苦,这个身体充满了苦,为什么一定要动来动去?是为了逃避苦。一定要动来动去,是始终在逃避痛苦。为什么一定要吃饭?因为苦。饿了就会苦,对吗?太饱了也会苦,吃进去排不出来也苦。因此,苦充满了整个身体!一旦觉性和智能洞见到实相——身体本身是苦,就再也不会执着于身体。何必还执着呢?它本身即是苦,又不是什么奇珍异宝。 这就像是我们租借他人的房子来临时居住,我们明白是租来的,并不是我们的。当这所房子快被白蚁吃光了,要塌了,或者厕所被堵死了,到处都臭烘烘的,住不下去时,心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下这个房子,再去找新的。 比如,三果阿那含洞见「此身即是苦」,所以放下了,再也不执着这个身体了,转而去找新家。新家在梵天界,没有这样粗糙和恶臭的肉身,而是比这个更加漂亮、细腻与干净的家——这是因为他们依然还在执着于心。 心必须要有家,也就是心一定要依赖「有」(「有」即十二缘起中的「有」),于是便去努力去寻找好的、快乐的、舒服的「有」,三果阿那含圣者的心依然还想得到好的「有」。 当我们继续修行,直至拥有了彻见之智能——心本身即是苦。心本身就是苦了,待在哪里全都是苦,而不是哪个家好,哪个家不好。无论家多么好,家的主人已经不好了,本身已经没有快乐,去到哪里都没有快乐,所以它干脆哪里也不想待了,于是它就松开了对于心的执着。 一旦不执着心,就再也不执着于世间任何事物。从此再也不执着五蕴了。 因此,何时若洞见心不是我,整个世间就都不是我了;何时洞见心本身是苦,整个世间就全是苦。心便会彻底放下世间,契入涅盘! 我们修行以后洞见到「身是苦,心是苦」,这并不是悲观厌世,因为事实上,它本身真的是苦,只有愚蠢的人才会视而不见。一旦我们洞见了,心就会松脱,会将它们扔出去,这样反而能接触到更加殊胜而伟大的快乐——那并不是心构建出来后住进去的快乐,而是涅盘的快乐。 涅盘是欲望的止息,是想要(渴爱)的止息,是造作的止息。欲望的止息,称之为「离欲」,造作的止息,称之为「无为」。这些都是涅盘的名字。 无为,即没有任何的造作。有造作的,其实就是五蕴。一旦五蕴止息,苦也就止息了!因此,涅盘是欲望的止息,是烦恼习气的止息,是心之挣扎的止息、蕴的止息,是苦止息的状态,是纯凈无染的状态。 一旦我们接触之后就会知道: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是真实的,这个世界根本就是梦幻泡影;唯有涅盘是真实的,但涅盘并不是属于谁的。比如,佛陀是第一个照见涅盘的人,佛陀入灭之后,涅盘却依然存在,而不是佛陀把涅盘放在自己的包里带走了。 涅盘并没有被带走,涅盘就在我们眼前!何时我们的心没有了「想要」,我们就会在眼前见证涅盘! 要想心没有「想要」,就必须智慧圆满——洞见实相:此身此心不是「我」、不是「我的」,而且它们本身即是苦。 照见身与心本身是苦,这称之为出世间的「绝顶智慧」。清楚地照见到圣谛——此身、此心是苦,就会放下,然后就再也不会流转于生死了,生命会拥有最极致的快乐。 去用功吧!一点一点地去探究身、探究心。在起步阶段会洞见到「它们不是我的」,接着就会洞见到「它们不是我」,进一步深入则会照见「其本身即是苦」。如果某个时刻抵达了苦,那时就会放下。 不是我,不是我的,但依然是快乐的,或者是时苦时乐的,就还放不下。还放不下,就还会有苦。 因此,智能是有层次的,起先会洞见到「不是我,不是我的」,接下来则会洞见到「其本身即是苦」,从此便解脱自在! 请吧,大家去吃饭。 【完】 禅窗声明: 由于受到语言以及个人修证水平所限,跨越语种后很难如实还原隆波帕默尊者的本意。译作若有任何不精准之处,完全归责于我们,欢迎大家不吝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