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波帕默尊者:苦从何来,如何离苦【上】2016年05月13日。泰国解脱园寺编译:禅窗 今天来听法的有中国人和马来西亚人,所以需要被翻译成好几种语言。大家都能听到吗?别调错了语言频道。 事实上,佛教是属于所有人的。也可以说,佛教并不是宗教。佛教是一门学科。让我们学习:苦从何而来;以及,如何做,可以离苦。 因果规则贯穿于佛教之中——如果播种苦因,就会结出苦果;播种离苦之因,就会获得离苦之果。佛教是有关于因与果的,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说,佛教与科学完全一致。有如是因,得如是果,而不是依靠信仰。 其他的宗教在起步阶段需要仰赖于信仰:首先需要相信「上帝」或「神」是真的存在,如果一开始就不相信,便无法继续下去,只能到此结束。 佛教则邀请我们亲自体验与亲自检测——有这样的因,就会有这样的果。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是佛教无可辩驳的地方。也就是:如果我们有渴爱,有欲望(想要),结果必然是苦,无需其它解释。而其它依赖于信仰的宗教则需要批注来辅助,比如基督教的《圣经》是非常精短的。每个人都对其有不同批注,因此派系庞杂。 每一个人都可以具有不同的信仰。但是事实和真相却是唯一的,真理是颠扑不破的。 无论是哪一位佛陀悟道,他们所觉悟的都是同样的真理。 如果我们透过学习能够体证佛陀所教导的真理。那么在余下的生命中,就不会再有苦。苦只能触及我们的身体,却再也无法触碰到我们的心。 佛陀为我们指明了道路:苦之所以能够抵达心,是因为有渴爱,是因为有欲望。 觉性与智慧尚弱的大多数人,并不会感到——有欲望就会有苦。他们只在无法如愿以偿的时候才感到苦。比如想挣很多钱,挣到了,就不觉得苦;想挣很多钱却没挣到,才会觉得苦。想买一辆汽车,有钱可以买,就不觉得苦; 没有买到,才会觉得苦。 大多数人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他们无法洞见到真相是:只要有欲望,就会有苦。最多只能体会到:不能如愿以偿才会有苦。因此,他们的生命有两个选项:一,必须不断增长满足欲望的能力;二,想方设法减少欲望。减少欲望到一定程度,满足之后就不会觉得苦。 然而究竟要将能力提升到什么程度,才可以一直满足欲望呢?以为有钱就有快乐,可是拥有100亿之后,也不见得快乐,又想得到1000个亿。 欲望生长不息,生命就在不知不觉之中沦为其奴隶。自以为迎合了欲望就不会有苦。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人能够一直满足欲望,因为欲望不断的水涨船高。 另一类人,深谙欲望会日渐膨胀,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减少欲望。众多先贤圣哲都曾思考过——如何才能让欲望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有一部分人选择折磨身体,想吃偏不吃,想睡偏不睡,想要什么,就故意拒绝什么,以为拒绝欲望可以战胜欲望,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拒绝欲望本身就是一种欲望——想要拒绝。以为不迎合欲望或没有太多的欲望之后,就会快乐起来。因此拒绝生起的一切的「想要」,而其实依然置身于欲望的掌心中。 想要拒绝、想要从欲望之中解脱出来,有的只是各种「想要」,充斥着欲望。 还有另一类人,透过寻找更细腻的所缘来与欲望对抗。大多数人想得到的是称为「五欲功德」的所缘:好的色、声、香、味以及身体方面的触。大多数人都想得到这些。想看见漂亮的色相,却遇见了不漂亮的,它们是无我的,我们无法选择;想听到美妙的声音——赞美声或悦耳的声音,却听见粗口或刺耳的声音,也无法选择;只想闻香的,却闻到了臭的,这也无法选择。 这些人找到一个方法来避免上述情况——训练心进入禅定。 一旦心处于禅定之中,就会有快乐,就不再迷失于色、声、香、味、触,来至宁静的状态。于是自以为这是脱离欲望的状态,已从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欲望中解脱出来。 事实是,这些称之为「欲爱」(渴爱有三种:欲爱、有爱与无有爱),而心满意于宁静、舒服、空的状态,属于「有爱」的范畴,依然没有从欲望中逃离出来。 惟有佛陀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让心得以真正脱离欲望的掌心。佛陀发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缘而生的。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欲望」是「苦」产生的原因,那么,什么是「欲望」产生的原因呢? 若是探究「欲望」至究竟之处,欲望的成因即是「无知」——不知此身此心的实相。 所有的人类与众生都不知道实相:此身是苦,此心是苦。 以凡夫为例,我们会觉得这个身体是时苦时乐的,无法看到事实是:此身是苦;我们会感到心是时苦时乐的,无法看到实相:此心是苦。 倘若感觉此身此心既有苦又有乐,就还会生起欲望:想让身心离苦;想让身心得乐。因此,无论何时,只要还不知道此身心的实相,欲望就会再次生起。 如果真正彻见身心的实相——此身是苦,此心是苦,称为彻底「知苦」。若是体证真理,洞见了实相:此身是苦,此心是苦。欲望就再也不会生起。比如我们被火灼伤过,知道火是热的,就会变聪明,不会希望火是冷的。因为火的自然特性就是热,想要让火不热,这是痴心妄想。 事实上,这个身体是苦,一般的无知者会想让它快乐,让它不苦。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会明白:这个身体是苦。想要让身不苦,是痴心妄想;想要让身只有快乐,是不懂事。这个愚痴,就是欲望的真正根源。 所有人都无法照见实相:此心是苦。因此才会想要让心快乐,让心不苦。经由修行而明白了实相,即会知道:此心是苦。 「想要让心不苦」的欲望就不会生起,「想要让心快乐」的欲望也不会生起。一旦心没有欲望,就没有挣扎、没有造作,就会抵达另一种快乐——「寂静」之乐。 认识寂静吗?我们的心从未寂静过,始终纷争不断。在善与恶之间无休止的纠纷,感觉到了吗?绝大部分情况是善输给了恶。 如果训练心而让心足够聪明,就会品尝到寂静,并非是愚痴的宁静,也不是呆滞的平静,而是在心中生起「祥和与平安」。抵达「寂静」的心, 拥有快乐、宁静、舒适。 何为「寂静」?「寂静」即涅盘。涅盘拥有「寂静」的特性。接触到涅盘,就抵达了内心真正的「寂静」。 现在问题只剩下: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洞见「身心是苦」的实相? 现在要讲到方法了。如何做才能彻见身心的实相:此身是苦,此心是苦。 现在我们依然不知道真相。我们感到身体时苦时乐,心时苦时乐。也不乏有人批判「佛陀教导名色(身心)是苦」,因而认为佛教很消极,自己很积极。他们认为如实看待世间,属于消极行为。宁愿让自己沉浸在白日梦里——想要让身体不苦,一听说「此身是苦」,根本无法接受;他们想要让心有快乐,接受不了「此心是苦」的实相。 佛教并不是消极地看待世间,佛教是如实地看待世间。所谓世间,即是色法与名法。简单以泰文来讲,名与色即是心与身。但这与巴利文并不完全一致,是为了方便大家听懂而做的近似表达。 如果佛陀只是开示到「此名色是苦」就结束,也许可以说佛陀是消极看待世间,因为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出路。但事实上,佛陀教导了让心变得聪明的方法,让我们可以亲自洞悉实相——此身是苦,此心是苦。 佛教并不消极,而是邀请我们亲自验证。让我们试着走走佛陀教导的这条路,看一看是否获得和佛陀的教导相一致的结果?如果一致,即会看到「此身是苦,此心是苦」,抵达真正的寂静之乐。 是真是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陀并非在凭空创造。有些人以为涅盘仅仅是理想,是「乌托邦」,让人可以做做美梦并诱导其去行善。事实上,涅盘不是梦,涅盘是真实存在的境界。涅盘有仅仅属于自己的特性,即寂静。 唯有止息欲望的心,能够真正抵达涅盘。欲望彻底的止息之后,便能接触涅盘。而想要止息欲望,就必须消灭愚痴,即清除无明。 无明,就是不知苦谛。这是第一个——不知苦谛。而不知苦谛、不知集谛、不知灭谛、不知道谛,它们全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仅仅只是知苦,在同一个心识生灭的剎那就能断苦因,照见灭谛,即涅盘,生起圣道。 如果偏离了要点:不知苦,则不知苦因,未照见灭谛,也无法生起圣道。何时能够知苦,何时则断除苦因,何时清楚照见灭谛,何时圣道则生起。所以,「知苦」是极为重要的。 现在眼看要下雨了,电也停了,有点麻烦。观察到心的变化了吗?隆波一说到要停电、下雨,心就开始发愁,感觉到了吗?有的人没有发愁,而是怕不能继续听法,或是怕一会排队吃饭会很困难,这些人眼光长远。因此,每个人的担心有所不同,取决于每个人各自不同的造作。 「知苦」是以什么去知道呢?是凭借智慧去知道,而不是依靠眼、耳、鼻、舌、身、心。我们需要凭借智慧去知苦,但凭借眼、耳、鼻、舌、身、心去知道各种境界。 我们学习之后发展觉性和禅定,提升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够洞见到实相:身心即苦。若没有智慧,则不会看见。 智能有几个等级:有的智慧并非来自修行的实践,比如源于阅读与听闻的智慧,多多阅读佛法典籍,多多听闻开示,因而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便以为拥有智慧。事实上,这并不是自己的智慧,而是佛陀的智慧,是祖师大德们的智慧。我们真正透过听闻所得的其实是记忆,仅仅只是记得别人的智能而已。 还有一种智慧源于思维,是从因果的角度进行推理和分析,可能错,也可能对,因此,源于思维的智慧依然不可信。 闻慧与思慧都还无法让我们看到苦,真正可以让我们彻见苦的智慧,称之为「修慧」,提升觉性与智慧之后就会看见实相。 觉性与智慧是两个关键词。 曾经听说过「四念处」吗?认识「四念处」这个词吗?修习四念处有两个阶段:初阶是为了生起觉性;随后阶段的是为了生起智慧。有这两个阶段。 什么是令觉性得以生起的修行方法呢?为什么要有觉性? 觉性的职责是——觉知到身与心的存在。而我们要学习的「苦」——苦在身,苦在心;身是苦,心是苦。如果没有觉性,忘了身、忘了心,要学习什么呢?我们整日迷失在念头的世界中,活在梦里。因此在起步阶段,觉性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能够觉知自己。如果无法觉知自己,如何照见自己名色(身心)的实相?都已经忘记自己了啊。 认识心的走神吗?心走神时,身体依然存在,却感觉不到它;心走神时,苦、乐也存在,也感觉不到。因为没有觉性,心处于走神与发呆之中,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缺乏觉性。这里的觉性不是普通的觉性。比如马路边的广告牌写着「开车要有觉性」,「喝酒会导致觉性缺失」,这些是指普通的觉性。 隆波所讲的觉性是四念处的觉性,是觉知身、觉知心的觉性,这个觉知名色的觉性,称为四念处的觉性。我们需要持续的觉知:身动;心动。无论什么生起,都要能够觉知。 观察到了吗?隆波停止讲话时,听到了钟声,有时我们会觉知自己,有时会跑去思维或跑去听钟声,心没有跟自己在一起,有时候会觉知自己,下一剎那,又跑去想了。因此要多多训练觉知自己——我们有身体,要持续觉知而别忘了它;有心,也要持续觉知而别忘了它。如果有身忘记身,有心忘记心,怎么可能知苦,怎么可能知道身心的实相? 因此,修行的重点同时也是起点,就是觉知自己,这极为重要。 觉性——有在觉知自己,别让心走神。但是「觉知自己」无法随心所欲地被制造出来,因为心是无我的,没有谁可以掌控心,要求心这般或那般。 觉性本身也是无我的,无法令其生起。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才生起,没有因则不会生起,无法刻意令其生起。因此,想让觉性生起,一定要在因地下功夫。觉性生起的近因是什么?是心能够牢牢的记得境界或状态。 「境界或状态」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名色(身心)。我们要持续地常常的觉知。常常觉知身体,直至心能够记得身体的境界或状态;常常觉知心,直至心能够牢牢记得心的境界或状态。如果心能够记得境界或状态了,比如训练——身体呼气,觉知;吸气,觉知。那么一旦走神而忘了自己,比如生起瞋心,呼吸节奏就会变得急促起来,觉性会自动生起,记得:哎!刚才走神了!忘记自己了!我们就能再次回来觉知身、觉知心。 因此,一定要训练常常看到境界或状态,心才能牢牢记得它们。这类似于我们认识某人,比如很久没见面的亲人,几十年没见,等到见面的时候却记不得了。为什么?因为很久没见了。有些人因为每天见,就能够记得很多细节,甚至记得全部,就因为常常看见。 想让觉性生起,就要常常看到境界或状态,常常看见,心就能牢记境界或状态,随后觉性将会自行生起。 因此,在起步阶段要选择一种禅法来修行。别痴心妄想——有人期待通过打坐让心宁静,智慧会自动生起,那是不懂事,因与果不匹配。好比希望得到稻谷,却播种芒果,是不可能得到稻谷的。因与果一定要相符。如果打坐是为了让心宁静、空阔,期待某日会证得道与果,这是不可能的。完全是两回事,过于幼稚了。 修行任何一种禅法并不是为了让心宁静,也不是为了获得空旷、宁静的感觉。修行任何禅法之后,要及时知道心的迷失。大多数情况是迷失于去想。比如持续念诵「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要及时知道,随后一旦再跑去想,觉性就会瞬间自行生起,毫不刻意的自动觉知。 毫不刻意的觉知,可以称为「已经会觉知了」,因为真正的觉性生起了。如果还要刻意,心就会紧张与苦闷,真正的觉性还没有生起。 因此,要训练多多观察境界或状态,比如,念诵「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佛陀、佛陀」,心又跑去想了,再次及时知道, 心就能牢记「跑去想」的境界或状态。接下来,心跑去想的瞬间,即使没有刻意想要觉知,也会自动觉知,觉性将会自行生起,及时的知道。 觉性会及时的知道——有什么生起在身,有什么生起在心。比如念诵「佛陀、佛陀」,心跑掉了,及时知道。常常训练,每一天如此训练,看似没什么结果,实则硕果累累。最后,在跑去想的剎那,觉性就会即刻生起,记起:哦,刚才迷失了。心会回来与自己在一起,真正的禅定于此生起。 真正的禅定,即是觉知自己的禅定。而不是打坐以后,心神恍惚而忘了自己的禅定。连自己都忘了,怎么可能照见身心的实相? 如果有些人不喜欢念诵,不喜欢念诵「佛陀」,喜欢观呼吸。大部分人打坐观呼吸是为了获得宁静,但在法上却无法进步。我们观呼吸不是为了得到宁静,而是通过观呼吸,及时知道境界或状态。身体呼气,觉知;身体吸气,觉知。看见身体工作,心只是观者。接下来身体稍有动弹,就会自行知道。身体挪动的瞬间,就能自行觉知。 这有赖于平时的训练:呼气,觉知;吸气,觉知。有时候,观身呼气、吸气,觉知,心跑去想别的事情,要及时知道。心跑掉了、迷失了、忘记身体了,运用的是与念诵「佛陀」相同的原则——「佛陀、佛陀」,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若是观呼吸,心跑去想了,也要及时知道。接下来,一旦心偷偷跑去想的剎那,觉性将自行生起,及时知道——哦!心刚刚跑去想了。「觉知自己」就会瞬间生起,禅定也在瞬间生起。 这是非常殊胜的禅定,不是忘记自己的禅定,而是心与自己在一起的禅定。心安住与自己在一起,心是独立的,并未被烦恼习气控制,也没有任何东西潜伏进来。如果像是这样(隆波演示)装饰成为出家人,实则心正在被控制。如果你是这么训练的,你的训练就是错的。隆波喜欢直来直去,不会再拐弯抹角了。如果心黏在这个境界,就会一直卡在这里无法进一步提升。 我们要训练直至心清醒过来:修习任何禅法,然后及时的知道心。比如:念诵佛陀、观呼吸或经行,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掉了,「清醒」就会生起,心就会安住,觉知、觉醒、喜悦随之而来,禅定于此生起。 有觉性又有禅定——心就会彻底醒来,可以开发智慧。若依然沉浸在念头和梦的世界中,是无法真正开发智慧的。因为心迷失在念头时,所思所想可能对也可能错。 我们要通过训练让心醒来。当今世界的人们,醒的只有身体,心从未醒过。倘若没有机会听法,心是根本不可能醒的。我们说的「醒了」,只是早晨睁开眼睛而已,而心始终迷失在念头和梦的世界中,迷失在想象的世界,并没有活在实相的世界——这个身是真实的、这个心是真实的,因此觉知这名法与色法是真实的。而所思所想的那些事物并不真实。 需要训练至心醒来能够觉知自己。经由修习任何禅法来及时的知道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就会醒来,与自己在一起。身体一旦挪动,心就会知道,心会及时知道身体的移动;一旦心有任何动静,也会及时的知道。它会照见呈现在身体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法控制。也会照见呈现在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法控制。自行照见。 需要做的就是修习任何一种禅法,逐步的训练。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无法不劳而获。如果祈求隆波加持让大家具备觉性,这是不可能的,没有谁可以帮助我们,必须透过训练来自助。 所谓「人」,是指拥有高等心灵质量的众生,也就是拥有可以训练的心,而不是如同动物一般。动物能够训练身体,却无法提升心灵,因为心灵的质量不够。为什么?因为没有觉性,没有禅定。因此,我们需要训练。除非有些留存着波罗密的动物,它们曾像我们一样修行过,死后成为动物,其中能够修行与觉知的物种同样存在。隆波曾经见过,它会觉知自己。但尚未见过能够修习毗钵舍那的动物。有禅定的动物是有的。 修习任何一种禅法,选择擅长的,然后及时知道心—— 「佛陀、佛陀」…心跑去想的时候,及时知道,这就已经可以了;呼气、吸气,觉知自己,心跑去想的时候,及时知道,如此训练也已经可以了;如果是经行,看着身体走,心只是观者。走着走着,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这样也可以。选修任何禅法都可以,通过修习这种禅法来观心。 修行不是为了让心静如死水,而是为了知道心的运作。与大多数世人修行的禅定略有不同,他们训练禅定是为了让心静止,而我们训练是为了及时知道心的运作与状态,如此才能带领我们离苦,才能照见心的实相。能够记住吗?修习任何一种禅法是为了学习心的运作与状态,而不是为了获得快乐、宁静等等的。 现在先去吃饭吧。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