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首先要恭喜你!這一定是過去世作了太多好事,才有機會知道這個消息,所以無論如何,請你一定要靜下心來,看完這段前言。甚麼是比中十億彩劵更好的事?想一想,如果你有十億你想做甚麼?其實一般人不過就是,想過更好更尊貴的生活,及滿足一些世間的慾望和享受(如:買大房子、買好車、買漂亮衣服、吃珍饈美味、出國旅遊及種種食、衣、住、行、育、樂方面的需求),還有可以一輩子不愁吃穿,無憂無慮四處遊玩到死,如果有要捐錢給窮人的,那真的是要給他鼓鼓掌了。然而中十億彩劵有那麼簡單嗎?老實說,很多人都知道,簡直是不可能!但是現在要告訴你一件事,不但可以讓你過更好更尊貴的生活,而且還要給你有慾望的人最頂級的享受,及一輩子不愁吃穿,無憂無慮無老無病,壽命長遠且能四處遊玩,比中十億彩劵更好。只要你相信一件事,就是這一切好事,阿彌陀佛在一百多億年前,都幫你完成了,而且現在無條件要奉送給你,完成了甚麼?就是一個美妙絕倫的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念十聲「南(ㄋㄚˊ)無(ㄇㄛˊ)阿(ㄚ)彌(ㄇㄧˋ)陀(ㄊㄨㄛˊ)佛(ㄈㄛˊ)」(默念也行),然後動一個念頭:「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一切就有你的一份,因為你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引你,往生他的極樂世界,無有天災人禍或戰爭,只享福不受罪的西方極樂世界。不要懷疑!趕快照做!花不了你二十秒的時間,就可以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幸福。但是要知道如果你突然不想去了,或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時你留戀世間不願往生,阿彌陀佛也不會強拉你去,接著你還是要隨著過去,所造的種種善惡業受苦報,所以如果想往生:第一、世間的貪愛慾望先要淡薄並且看破放下,因為你對世間所有的留戀都是往生的障礙。第二、早晚定功課念佛,甚至有時間就念,日常生活斷惡修善,並以此發願求生淨土,以堅固自己的信願。第三、晚年預立遺囑,可減少牽掛並安排助念團助念,因命終時是往生的關鍵時刻,不但身體痛苦,還有冤親債主變成父母眷屬,帶你去惡道受苦,這時助念或自己念佛可以排除往生障礙,所以命終前要讓佛號念念相續,此外可參考臨終備覽(文殊講堂 TEL:07-3327833)一書。 如果你厭惡與無賴惡人相處,或常遇到冤家尋仇,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都是上妙好人,無尋仇挑釁之事。如果你捨不得與所愛的人分開,那你與所愛的人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就永在一起無憂快樂,也才真正有能力照顧到其他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親屬。如果你在這世間貧窮困苦所求不得,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衣食隨念所求如意。如果你覺得自己身心穢惡煩惱充滿,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身心清淨無染,無煩無惱自在安樂。如果你不喜歡衰老時,走路搖晃且齒牙動搖,智力減退並老人痴呆,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都如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沒有衰老。如果你害怕病苦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無病無苦。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智慧,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的人智慧無量。 如果你要求出離輪迴之苦得到神通無礙,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無有輪迴且神通自在。如果你要學習一切法門廣度眾生,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極樂世界一切法門皆得現前,其國菩薩善能除滅眾生貪、瞋、癡之煩惱。如果你要成佛,那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一生即成補處菩薩(等覺菩薩),等著成佛。 當你已經知道了這個消息時,要知道這是阿彌陀佛透過無數勤苦修行所成就的,所施與一切眾生莫大的恩惠,而報答佛恩惠的方法,就是將這個消息,告訴所有你認識的甚至不認識的人,多一個人知道,就多一個離苦得樂的幸運兒,大品般若經說:「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所以你可以不相信,但請千萬不要毀謗,因為那會破壞很多人,離苦得樂的機會,試想想如果這件事是真的,你的毀謗是多大的罪過,豈不是陷自己於萬劫不復嗎? 如果你因懷疑而毀謗請看下列論述,就好像有人開了一扇門,期待有人能進來,而達到究竟離苦得樂,然而在利益都還沒得到,人卻由於種種成見,用百般理由把自己檔在門外,阻止自己及別人,一生得到究竟安樂的機會,這怎能令熱心說法者不感嘆呢?這不是誰的錯,而是因緣使然,世尊亦說此法是難信之法。本來用聳動的標題來吸引人閱讀是末學的錯,但末學實是期待有個現在尚貧乏因緣的人,能一時相信一念求生,如此亦皆種下成佛的金剛種子,縱然或有退失,亦種下將來得度之因緣。但是又怕人因毀謗而墮落,所以實在是兩難啊! 為甚麼末學會這樣呢?實在是由於古往今來乘此法門往生的人太多了,如果說不斷貪、嗔、癡不能往生,但要知道貪、嗔、癡斷盡即是出三界之聖人,已經永斷輪迴之苦,也就是成就自我解脫的阿羅漢!所以沒有一個自私自利的阿羅漢,因為他們都已達到無我的境界。也沒有一個不自私自利的凡夫,因為他們我執未除。地藏經亦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要知道!佛連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的眾生都救,何況只是自私自利的人?如果不相信請看看近代淨土聖賢錄裡記載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各式各樣生死凡夫,往生的真人真事,現代亦有林看治居士著的念佛感應見聞記,及鑑因法師所講的各種感應故事,這些都是那些未能親歷勝事者的增上善緣。還有古今多少開悟証果的高僧大德,如智者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憨山大師…等等,無法盡列!太多啦!難道他們還會說謊話來騙我們嗎?如果看過他們的論著、傳記,還會以為淨土法門這是無智識人的迷信勾當嗎? 如果你對這件事還不瞭解,或只有一點微薄的了解,請不要驟下斷語,要知道斷人善根的罪過無量無邊,令人恐怖啊!所以如果想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一定要多接觸,淨土法門不怕你了解,因為它深廣無邊,華嚴經最後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極致!最怕的是你未曾深入了解而妄下結論。 若問此法有何根據,如印光大師云:「一切法門,皆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門,專仗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可知信願方為關鍵,持名為正行,斷惡修善為助行,正助合行必得往生。且彌陀經又云:「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也與蕅益大師所說的吻合。釋迦牟尼佛也在佛說無量壽經中告訴我們:「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內容緣起一般在社會上忙忙碌碌,日日為生活奔走,善緣甚薄的人,很少有機會接觸佛法,就算因緣具足接觸了佛法,也總是認為那是在說教,引發不了學習的興趣,因為很少人知道佛法的本質不是說教,或單純的勸善,而是幫助在苦惱中生活的眾生,了解人生的真相,知道自己之所以受苦,是怎麼一回事?甚麼是苦?甚麼是造成痛苦的原因?如何消滅痛苦?為這一連串的問題,提出確實可以離苦得樂的方法。從佛陀的時代至今,依佛法修行而證解脫的人不計其數,這也更使我們了解,佛法存在的真實意義。 在茫茫人海中,遇不到佛法的人太多了,身為佛弟子的我們,應該幫助眾生,接觸佛法、認識佛法、實踐佛法、進而離苦得樂,甚至得到解脫,而真正出離生死苦海。現世肯接近佛法的,都是累世有善根的人,是善根引導它們進佛門修行,然而他們之中又有幾個,能在今生脫離生死輪迴,隨緣修些善法,得些人天福報,或者空談般若,而對迫在眉睫的生死大事,卻無法解決。就好像一個人頭就要燒起來了,還不思找水滅火,反而只想到自己現在衣服漂不漂亮?或肚子餓了該要吃飯。回過頭來說,那些似乎是善根薄弱(未能接觸佛法),甚至作惡的罪苦凡夫,他們大概很難依靠自力修行了生脫死,甚至會排斥佛法也說不定,而那些人該怎麼辦?難道要任由他們造業沉淪嗎?勸善的話他們聽的進去嗎?現今脫離輪迴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大概不會超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這本書目的,就是要介紹因果輪迴的事實真相,讓大家知道因果不虛,且輪迴甚苦,並介紹出苦的方法,引導大眾思惟,靠自力(四聖諦)修行的困難。方知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才是出苦的要道。對於未接觸佛法的人,及造惡罪苦的人,為他們說世間的苦及淨土之樂,令他們厭苦欣樂,求生彼國,得究竟安樂。最後期待這本書能廣泛的流通,為正在苦海中翻騰的眾生,以他們容易接受的方式,介紹離苦得樂的方法,期待有更多人了解淨土法門,欣求往生,成就後再迴入世間廣度眾生,不至於轉世後又再度沉淪,頓忘所學。 目錄第一篇 佛理介紹◎因果法則:◎因果有兩個特性:◎再來說輪迴,到底有前世或來世嗎?◎甚麼是輪迴?◎甚麼是五戒與十善?◎輪迴甚苦(善趣時短而苦趣時長):◎十法界:◎四聖法界:◎何謂四聖諦?◎十二因緣:◎自力修行甚難:回目錄第一篇 佛理介紹◎因果法則:首先我們來探討因果是否存在,假如有一個人傷害你,你是否會有報仇的心理?假如有一個人幫助你,你是否會有報恩的心理?俗話說欠人半斤還人八兩,欠債還債是天經地義的事。而因果狹義的講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譬如今天自己做了一件壞事,心理就會產生一種罪惡感,潛意識裡面就會產生自責甚至行為上對自我懲罰,相反的今天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心理就會產生一種喜悅感,潛意識裡面就會產生自我鼓勵甚至行為上對自我嘉獎。推廣來說,天地間自然有一種賞善罰惡的力量,有所謂:「人在做天在看」,這就好比我們向著山喊叫,必會聽到回音。向水裡面丟石頭,必定會起漣漪,又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豈是虛言,如此作惡而受罰或者造善而得福,這就是較廣義的因果。 回目錄◎因果有兩個特性:第一、不消滅:有一首偈說:「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就是說善惡報應雖然不是立刻現前,但只要因緣一到終於還是要報,而它呢?永遠就是在那裡等著不會消滅。「依所播下的種子,你便由此收到同樣的果子;作善的人收到善的,作惡的人收到惡的;播出來的是什麼種子,你便嘗到什麼果子。」觀世音菩薩聖訓曰:「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誠為慈示。 第二、不抵銷:假若過去作惡很多,現在作出很多的善也不可能抵銷。 而因果報應的實例很多可以參考了凡四訓、現代因果實錄一、二冊(和裕出版社 電話:06-2454023)及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雲鶴教授著),或至般若文海網站(網址為http://book.bfnn.org/)查閱。 然而甚麼是惡因惡報呢?地藏經云:「地藏菩薩若遇到殺生的人,就給他們說將會得到來世因殺生而短命的報應;若遇到偷盜的人,就給他們說將會得到受苦受窮的報應;若遇到犯不正當淫欲的人,就給他們說將會在來世得到轉生為雀、鴿、鴛鴦等鳥類的報應;若遇到惡口傷人的人,就給他們說將會得到家庭不和,親屬間會相互爭鬥的報應;若遇到惡意譭謗他人的人,就給他們說將會得到缺舌、短舌、喑啞、生口瘡等的報應。」 而甚麼是善因善報呢?如︰「不殺生且常放生,得健康長壽與身心安穩。財佈施得富貴。傳播佛法或印佛經得聰明智慧、長壽、大富、端正、尊貴。」 回目錄◎再來說輪迴,到底有前世或來世嗎?輪迴是一個存在已久的觀念,就像祭祖燒紙錢,就是希望在陰間的親屬,能有東西吃有錢花用,這在中國是很普遍的,而在現代有很多從催眠,發現前世今生存在的案例,如布萊恩.魏斯醫師(Dr. Brian weiss)的《前世今生》及《生命輪迴》與陳勝英醫師的《生命不死》、《跨越前世今生》都顯示出輪迴的存在。有興趣的人,可以到網站(網址為http://book.bfnn.org/books2/1279.htm)查閱《科學時代的輪迴錄》。 回目錄◎甚麼是輪迴?如果相信了因果,也應該會相信輪迴。因為世界上有因就必定有果,有果就必定有因。不過從造因以至結果,其時間長短不一,而身體壽命有限。倘遇所造之因尚未結果,而其身已先亡,則此已造之因勢必另找一個新的身體以結其必結之果。此新身體又有新活動,新活動必有新力用而另成一系統的新因新果。如是因果果因像車輪般旋轉不已,這便是「輪迴」。所以「輪迴」就是先後因果之連貫作用。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佛說有六道輪迴,六道是人有妄想、分別,又加上嚴重的執著變現出來的的現象。人造作惡業就會感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境界。人造作善業就會感三善道—天、人、阿修羅的境界。這就是依照個人的興趣、行為及取向所形成物以類聚的現象。 六道: 一、天:修十善(於後解釋)所感,在天上享受殊勝妙樂,福享盡多數墮落。 二、人:受持五戒(於後解釋)所感,感受之中苦樂參半,下輩子亦多失人身。 三、阿修羅:修十善但心存瞋恨所感,享受殊勝妙樂,因嗔恨心重容易造惡墮落。 四、畜生:因癡心作惡所感,常被宰殺。 五、餓鬼:因貪心作惡所感,常受刀杖驅逼。 六、地獄:因瞋心作惡所感,常受寒冰或猛火的煎熬,且飢吞鐵丸渴飲鐵汁,並在地獄中依前生惡業,受種種苦具的刑求,而叫苦連天難挨難忍。 回目錄◎甚麼是五戒與十善?五戒: 一、不殺生:不殺害生命。 二、不偷盜:不與而取,即為偷盜。 三、不邪淫: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 四、不妄語:以欺誑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謂之妄語。 五、不飲酒: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 十善: 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不粗言)。 意:不貪(不貪心)、不瞋(不生氣)、不癡(無不明事理及不辨真妄)。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 回目錄◎輪迴甚苦(善趣時短而苦趣時長):佛教說「人身難得」,又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涅槃經》也記載道:有一次,佛陀從地上沾了一點點塵土,問迦葉尊者:「我手上這些塵土多,還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迦葉尊者答言:「當然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佛陀說:「得人身並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塵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惡業者,猶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眾多。」如佛經中言:「若地獄眾生猶如夜晚繁星,則餓鬼則如白晝之星;若餓鬼眾生猶如夜晚繁星,則畜生則如白晝之星;若畜生眾生如夜晚繁星,則善趣眾生則如白晝之星。」此外,還有經典中說:「地獄眾生猶如大地微塵,餓鬼眾生猶如恒河沙,畜生猶如酒糟(釀製酒後的穀物殘餘物),阿修羅猶如瀰漫大雪,而人及天人僅僅似指甲微塵。」可見,六道眾生的數量呈金字塔形,地獄最多,人天最少。誠如《地藏本願經》所言:「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故而,大多數人死後會墮入惡趣。我們也可以體會得到,現在造惡業的人比比皆是、層出不窮,行持善法者可謂少之又少。 回目錄◎十法界:十法界分為四聖與六凡,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四種聖者的果位,乃聖者之悟界;六凡則指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及地獄等六界,為凡夫之迷界,亦即六道輪迴的世界。 回目錄◎四聖法界:一、佛:達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 二、菩薩: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行六度般羅蜜(般羅蜜譯為到彼岸,即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意義是指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的彼岸。六度為︰第一、要廣為佈施,佈施能度慳貪。第二、要堅守戒律,戒律能度毀犯。第三、時時忍辱,忍辱能度瞋恚。第四、常行精進,精進能度懈怠。第五、勤修禪定,禪定能度散亂。第六、深明智慧,智慧能度愚癡),既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逐漸圓滿一切功德。 三、緣覺:聞佛說十二因緣(於後解釋),修證成道稱,緣覺;或由觀自心、外境的變遷而悟無常、苦、空、無我的道理,稱獨覺。 四、聲聞:聲聞修習四聖諦(於後解釋)而得證聖果。聲聞極果阿羅漢,已斷盡三界諸惑,不再受分段生死,也就是出離六道輪迴。 回目錄◎何謂四聖諦?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諦」是真實不虛、真理之意,故四聖諦亦稱四真諦或四諦法。 《佛遺教經》云:「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四諦之理,真實不虛,依此四種真諦修行,就能斷除煩惱,成就聖道。 苦諦:是指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時,身心上所承受的種種痛苦,所謂「八苦」、「三苦」……等。 八苦: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一、生苦:胎兒身居母腹之苦,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故有胎獄之稱。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產道,如山夾體,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此時真是有苦難言,所以嬰孩出生時,皆放聲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極。 二、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壯,由壯至老,縱使富可敵國,也免不了老病衰殘,這是任何人皆無法避免的,如古德云:「公道人間惟白髮,貴人頭上不曾饒。」年老之時,髮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由於色身種種機能衰退,看經、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諸多不便、障礙難行,甚至令人生厭、生煩。凡此種種老苦,苦不堪言。 三、病苦:有生以來,人都不免患病。佛經亦言,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病,或臟腑傷損,或皮肉瘡癰等。不僅大小病痛是苦,長年臥病在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是痛苦。雖然現代醫藥發達,亦難抵層出不窮的疾患。古云:「英雄只怕病來纏」,三國時代蜀國大將張飛,一生縱橫沙場,所向無敵,一看到病字,也不禁膽戰心驚,可知病苦惱人,實難以言喻。 四、死苦:人生自古誰無死?或老死、病死、或橫死。縱有黃金萬兩,亦無法不死。臨終時,四大離散之苦,誠難形容,神識脫離色身,猶如生龜脫殼,百般痛苦。造惡多者,或見山崩地裂、遍地洪水、猛火、狂風,或見畜生、餓鬼、地獄等種種恐怖境界,驚恐不已,此即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故古德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一般而言,唯有精勤修行,成就三昧正定,方能了脫生死苦海。 五、怨憎會苦:俗云:「冤家路窄」,不想見面的人,偏偏相遇。現代交通發達,天涯若比鄰,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會遇見冤家,此時難免心有千千結,不得自在,而產生怨憎會苦。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平時若能廣結善緣,不論到那裡,都會有貴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結下惡緣,日後見面不但難以相處,甚至會產生種種煩惱。 六、愛別離苦:古人云:「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父母、夫婦、子女、兄弟、朋友等所愛眷屬,總有生離、死別之時。再恩愛的夫妻,到最後終究要分離,父母、兒女亦是如此,因有所執愛,別離之際,必然產生苦惱;恩愛情深者,別離之苦更切。為免此苦,唯有發大慈悲心、平等心,學習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不執溺於情愛之中,方能脫離愛別離苦。 七、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世間之事,常常事與願違,求而不得,則心生煩惱。「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見得是樂。故經云:「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儒家亦云:「人到無求,品自高。」若能知足常樂,心無所求,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八、五陰熾盛苦:人是由生理、心理組合而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心理上,有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又稱為五蘊)。五陰熾盛,即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心中鬱塞、焦燥、苦悶等難以形容的痛苦。此外,生理、心理在轉化當中,也會產生五陰熾盛的煩惱。例如處於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身體正在發育,思想也不斷在轉變,時常會感覺生理不適,內心空虛、煩惱,始終無法安住,此即五陰熾盛苦。若懂得調身、調心,誦經、持咒、靜坐、發大願、修止觀,即可解脫五陰熾盛的境界。《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能觀能照的這念心,迴光返照,契悟空性,即可不再招感五陰熾盛之苦。 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人生在世是苦,而處於違逆境界中,身心產生種種逼惱之苦,實在是「苦上加苦」,故稱之為苦苦。 壞苦:於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稱為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動之意,即於非違逆、非順意之境,一般人常會感到無聊、無所事事,念念生滅、遷流不止,此即為「行苦」。 集諦:有招集、集聚之義。集是苦的因,能招感、集起生死苦果,如貪、瞋、癡等煩惱,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報,故名「集諦」。眾生煩惱眾多,在此僅列舉「十使」—「五利使」、「五鈍使」為例。 五利使:「使」,有驅役之義。 一、身見:於四大五蘊假合之身,執著為實我,於自身產生種種妄想執著。 二、邊見:「邊」即是落入兩邊,如「斷見」、「常見」。「斷見」即認為人死如燈滅,執著死後一切斷絕。「常見」為執著死後仍常住不變,如認為人死之後,依舊投胎為人,狗死依舊為狗等錯誤見解。 三、邪見:撥無因果,否定因緣果報之理,認為世間實無四諦、因果之理,造惡不受惡報,為善不得善報等錯誤知見。 四、見取見:以錯誤知見判斷事物,卻認為自己之謬解最為優越。 五、戒禁取見:以各種非道、不如法之戒禁,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例如:見牛、雞等升天,以為持牛戒或雞戒等,為生天之因,即為非因計因之戒禁取見;又如修斷食等種種苦行,以為涅槃之道,即為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 五鈍使: 一、貪:指眾生對於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產生執著貪愛的妄想心。 二、瞋:對於違背自己所貪愛執著的境界,產生惱怒、厭惡等心念。 三、癡:心念混混沌沌、無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瞭解一切法皆是因緣和合所生。佛法之智慧,並非一般世間所指之聰明才智,而是要明白因果、心性、緣起等佛法真理,若不明瞭,則屬愚癡無智。 四、慢:指目空一切,眼中無人,貢高我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輕慢別人等心態。 五、疑:對於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心懷疑慮,妄生猜忌,是非紛起,因此生諸煩惱,造作惡業。例如懷疑眾生本具佛性皆當作佛,或懷疑佛法的道理,無法信受奉行等等。 滅諦: 是指一切行人,經修道後,所證得的寂滅境界;此境界永恆淨樂,亦稱為「涅槃」。 涅槃:譯為寂滅即滅盡煩惱、生死,寂然無為、究竟安穩。 道諦:是通行之義,如《俱舍論》云:「道義云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八正道: 正見:正確的知見、正確的思想觀念。如實了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人人皆有佛性等道理,遠離唯神、唯物等謬見,改正偏執的思想及迷惑顛倒,即稱為正見。例如世間法中,五戒、十善是正見,具足此正見,人生有了正確的準則與方向,方不致為世間形形色色的五欲之樂所迷惑。出世法中,當下這念心與菩提心、涅槃心、無為心相應,即是正見。 正思惟:凡有所思,不離佛法,皆無邪曲,稱為正思惟。一般人的思惟,妄想紛飛,由妄想發動身、語、意,而造作種種業行;若聽聞四聖諦、無常、苦、空、無我及中道實相等道理,即將過去不正確的思想觀念轉為淨法,今後所思所念,皆離一切惡法、邪執。若能正思惟,如此意業自然清淨。 正語:正直、清淨的言語,遠離口四過、大妄語、戲論及誹謗正法等口業之過失,即稱正語。具足正語,則口業自淨;口業清淨,凡所言語,無諸過失,必能獲得大眾的信賴與肯定。 正業:日常生活中,所作所為皆是正當、清淨,乃至梵行清淨,不染三毒;身不造殺生、偷盜、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不起貪、瞋、癡,一切行止,皆是清淨無邪、自利利他,即謂之正業。具足正業,則身業清淨。 正命:「命」指賴以活命的生計,「正命」即是從事正當的職業;就一般而言,凡是不違背法律、道德標準的生計,就是正當的職業。就佛法而言,在家修行,不但應有正當的職業,而且還要從事清淨、不違因果的職業。譬如:從事漁業,是正當的職業,可是從因果上來講,捕魚殺生害命,所以不屬於清淨的職業;又如酒廊、舞廳,即使為合法之營利事業,卻會令人墮落,亦屬於不清淨的職業。若能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善的因果,符合正當與清淨,並且遠離五種邪命(於後補述),就是正命。 正精進:勤修戒、定、慧、六波羅蜜,志趨菩提、涅槃,稱為正精進。修行不但要精進,還要知見正確,假使精進而知見卻不正,就會落入無益的苦行,甚至偏執於世俗迷信或是外道不究竟之法;本來想成佛,結果不但成不了佛,反而成魔;本來想升天,不但升不了天,反而落入地獄。所以,修行學佛,要有「正精進」,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正念:心不散亂,意不顛倒,即為正念。正念有事有理;於事上,只起善念不起惡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等,念一切善法,是正念;於理上,修一切善,不執一切善,由有念歸於無念,無念即是究竟正念。 正定:心達到寂滅境界,即是正定。寂就是不動,滅就是漏盡煩惱。不僅心寂靜不動,還要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就是正定。所以,正定即是寂照之意;寂就是定,照就是慧,寂照一如、定慧等持,當下這念心就是正定,就是菩提、涅槃。 五種邪命:經營不如法之事而為生活,謂之邪命。有五種:一、詐現異相,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者。二、自說功德學問,以求利養者。三、占相吉凶,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者。四、高聲現威,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者。五、說所得供養之多,而動人心,以求利養者。 回目錄◎十二因緣:一、無明:癡暗義。闇鈍之心,無照察諸法事理之慧,不能了知善惡因果。 二、行:造作義。由於無明煩惱,而發動身、口造作種種行為。 三、識:因過去世的無明煩惱和善、惡諸業,引生分別染心,即為識。 四、名色:胎兒在母胎中,六根尚未長成,唯有心識與胎形,即稱為名色。 五、六入:故胎兒在母體內,六根逐漸完備的階段,稱為六入。 六、觸:即接觸。胎兒出胎後,六根與外在塵境接觸,就稱為「觸」。 七、受:即領受。為根、塵、識相接觸所生的感受,可分為苦受、樂受、捨受。 八、愛:於所喜好產生貪愛之心。 九、取:心生愛著之後,因為想佔有,便以種種手段,造作種種善業、惡業,即為取。 十、有:取得之後,更佔為己有,故有未來的善惡諸報,名為有。 十一、生:即未來世的受生。 十二、老死:衰變為老,身壞命終為死。有生則必有老、死。 因有「無明」煩惱,而於過去世造作諸業「行」,故由「識」託胎,進而有「名色」,接著形成「六入」,出生時與外境接「觸」,便產生種種感「受」,由此起貪「愛」、執「取」,又復「有」未來之果報,繼續於來世受「生」,終至「老死」。眾生因無明不覺,而生死相續,永無休止,稱為十二因緣生死流轉門。追根究底,無明是生死流轉的根源,所以要了生死,即須破除無明。無明若滅,其後相續而起之因緣亦隨之而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乃行者欲逆生死流、得證解脫聖道所修,故稱十二因緣聖道還滅門,屬於聖者的境界。 回目錄◎自力修行甚難:以上介紹了自力修行的法門,欲仰賴靠自己的力量,超出六道輪迴甚至成佛,在佛法中都有實際的理論與方法,只要依照方法修行當可獲得解脫或成佛,然而在人類平均壽命僅七十多歲的現代,扣掉吃飯、睡覺、工作、休閒及種種雜事的牽引,及年少成長求學的階段,與年紀老邁遭受病苦或腦筋退化的階段,對一個真正想了生脫死的人來說,又有多少時間可以修行,所謂累念積慮為心所役,時時刻刻為生活所煩惱,一下子要買房子,或者又要繳貸款,凡夫又有幾個能真正脫離慾望及種種誘惑的境界,一心修行得到解脫,我們累世容易起貪心,及怨恨等煩惱的情形太嚴重了,社會上又充滿種種聲光色影的誘惑,肯讓自己空閒靜下心來修行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降服種種會障礙修行的心魔,達到真正的解脫,在內憂外患之下,現世真正能克己,而發心修行的,在沒有善知識引導下,有幾個能不走火入魔,進而能解脫生死輪迴,大集經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現在是末法,若不相信念佛法門實難超出生死,地藏經云︰「又在過去,有一尊佛出世,他的名號叫毘(ㄆ一ˊ)婆(ㄆㄛˊ)尸(ㄕ),倘若有男子女人,一聽到了這佛的名號,就不墮落到惡道裏去,常常生在人道和天道裏,去享受快樂。又在過去無量無數恆河沙的劫數,有一尊佛出世,名號叫寶勝如來,倘有男子或是女人,一聽到這佛的名號,畢竟終不會墮落在惡道裏去,常常生在天上,受勝妙的快樂。」只要聽聞佛名就不墮三惡道,且保證升天,何況是專心念佛。所以在第三、四篇就要介紹殊勝而特別的念佛法門,希望人人來生都能生淨土,解決生生死死的苦惱事,得到究竟安樂。然而在介紹之前,必須對一些仍在生死道路上,茫茫度日的人,說明世間的苦相,使他們都能生起厭苦欣樂,求生淨土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