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心中的「阿蘭若」佛遺教經節錄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奉詔譯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司空山二祖寺位處深山,人煙罕至,卻有二處石洞傳世芬芳。二祖石洞,是慧可大師苦修悟道之所,今依洞建成一座石寺,供奉二祖大師像,洞後山泉終年噴湧,冰心透徹。 二祖寺後方坡下,有座兩塊巨石交疊成的石洞,裡頭空無一物,僅兩只風化的圓盤石椅,和兩面孤寂石壁,連轉身都難的洞內,正是三祖僧燦大師閉關處。二祖洞與三祖洞上下呼應,師徒就在風聲鳥鳴、與山同形中開出朵朵禪花。 從達摩到四祖皆有過離群索居,處石洞禪修的過程,這種修行方式,起源於佛世時,佛與弟子們在山林巖洞中坐禪,這些森林、樹林,曠野、荒涼的寂靜處,皆稱為阿蘭若,或阿練若。《俱舍論光記》載,「阿」言無,「練若」名喧雜,即沒有喧擾吵雜的安靜地。 眾生處紅塵,深受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六塵所苦,心因此常處動盪,如杯中水,愈攪愈混亂,怎能看得清楚自己,因此佛要弟子選擇寂靜處,斷絕外緣,讓杯水沉澱,以調柔無始劫來的散亂心。 佛陀在《佛遺教經》中告誡弟子:「汝等比丘,若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若能依此而修,收攝身心,則能常處定中。 時代變遷下,現代佛教徒為度化有緣眾生,走出山林進入都市叢林,在人聲鼎沸裡尋覓心中的「阿蘭若」,在繁雜人事裡體會「寂靜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