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七種法供養第一個是如說修行供養,什麼叫如說修行?佛在經典給我們講的道理,我們要明了,要能體會。佛菩薩教給我們那些事情應該做的,我們照做;那些事情不應該做的,我們決定不做,依照佛菩薩的教訓,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做法,這叫做依教修行供養。 由此可知,佛菩薩要不要香花水果供養呢?我們聞的這個花很香,佛菩薩聞起來很臭!我們以為這杯水好干淨,供佛,佛眼一看,八萬四千蟲,不干淨,裡頭細菌微生物好多。由此可知,我們用香花水果表我們的敬意而已,我們的敬意沒有法子表達,用這個來表達敬意,佛菩薩統統不需要。 佛菩薩需要的什麼呢?希望你認真修行,成阿羅漢,成菩薩、成佛,這是佛菩薩需要的,佛菩薩念念希望我們趕快成佛,跟他一樣!我們明白佛菩薩的意思,我們認真做菩薩,做佛,他歡喜,他教學的目的達到了,這叫真正的供養。 第一個是「如說修行供養」。這個重要!我們才不會真正辜負了諸佛菩薩,讀經,讀經就是聽佛開示,聽佛說法,聽佛教誨,讀經的目的在此地。聽明白了,聽懂了,我要把佛菩薩的教誨,在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我統統把它做到,這叫如說修行,這是真正供養。 第二「利益眾生供養」。我自己修行自己得利益,給諸位說,真正如說修行供養,你三種果報都得到了,財富、智慧、健康長壽,這三種都得到,假如你再要肯修利益眾生供養,那你三種福報就自在了,你要不發心利益眾生,你這三種可以得到,並不很自在,為什麼呢?性德固然現前,諸佛菩薩威神未必加持你,你現在要利益眾生,利益眾生這是所有一切諸佛的大事業,你發這個心與他的心,心心相應,你有缺乏,他趕緊來幫助,為什麼呢?度眾生要緊,利益眾生就是普度眾生。我們用佛法,現在的佛法包括了經典、佛像,無論是塑造的,或者是印刷的,講經說法,無論規模大小,錄音帶、錄像帶,甚至於電視的廣播,無線電的播講,這些統統都是利益眾生供養。我們能修這個供養,這是真實供養諸佛。前面第一願禮敬諸佛,禮敬要做得非常圓滿,非常周到,一定要以佛法普遍弘揚,布施供養,我們這個禮敬才圓滿。我們去看一個人,還得帶一點禮物,這才圓滿,我去看他,很好!禮貌到了,沒有禮物帶去,沒有供養,這個禮貌還不圓滿,我們去看一個人,送一點禮物,這是很好的供養,才圓滿,所以利益眾生的供養,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呢?一切諸佛,他沒有第二念,他只有一個念頭-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我們今天能把佛法介紹給眾生,把學佛的機會給眾生,幫助他快快成佛,就符合十方一切諸佛的本願,於是佛就會將他的本願功德來加持你,你就得到三種自在了。財自在、慧自在,健康長壽自在,就得到三自在了,這是利益眾生的事情,不能不做。 第三是「攝受眾生供養」。利益是普遍地,是廣泛地推薦、介紹,攝受就不一樣,攝受不但把佛法介紹給他,而且指導他修行,領導他修行,帶他一起修行,這叫攝受。攝受關系非常地親密,就真正建立了師生,同參道友間的關系。不像前面我們一般普遍給你介紹、講演,我們彼此當中沒有建立這個關系,真正有師生的關系,真正有同學的關系,同參道友這個關系密切,我們不僅是以言語幫助他,我們以行動來幫助他,我們把佛法修學做一個樣子給他看,做一個示范給他看,做個榜樣給他看,這叫做攝受眾生供養。 第四「代眾生苦供養」。這一句話大乘經典讀得多的同修,聽了也許會懷疑,連楞嚴經上,阿難尊者是佛的小堂弟,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大堂哥,他有個妄念,他說你們大家要好好修行,你不修行不能證果!我不修行沒有關系,馬虎一點無所謂,到時候我的大堂哥,會把阿羅漢送給我,我不要修我就可以得到了,阿難有這麼一個妄想。結果在楞嚴會上,遭了摩登伽女之難,這一下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修行誰都不能代替誰,怎麼能代眾生苦呢?假如真的可以代眾生苦,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應該代我們苦,我們應該快樂才對!這是真的。此地所講的菩薩真的有這個願,有這個願我代你受罪,代你苦,事實上沒有辦法,個人造業個人要承受果報,諸佛如來都不能代替。可是菩薩也確確實實能代替一部分,這一部分怎麼說呢?譬如我們現前,我們今天早上去買菜,你本來預備買五十塊錢菜,心裡一想,苦難的人很多,我少買一點,買便宜的東西一點,買二十五塊,省二十五塊,我把這個去幫助別人,你就代他受苦,本來你可以吃五十塊,吃得很舒服,現在你只能吃一半,你要吃一點苦頭,諸位想想,這是不是代眾生受苦呢?沒錯!我本來可以住很豪華的住宅,我能享受,我現在不願意,我住一個小房子就可以,遮蔽風雨就可以,把這一筆錢拿來幫助苦難的人,這是代眾生受苦,可見得確確實實能代一部分,不是不能代,在我們起心動念之處,我們每一天能節省一塊錢,就能修一塊錢的布施供養,我能夠節省十塊錢,我能修十塊錢的布施供養,這就是自己勤儉幫助別人,這是代眾生苦,由此可知,不是做不到,一部分是可以做到。至於眾生自己造的業,善惡業我們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節省一點,節儉一點,以我們多余的力量來幫助佛法流傳,弘揚,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這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這就是菩薩發願代眾生苦的供養。 第五句叫「勤修善根供養」。這對於我們自己修學成就,可以說這是個樞紐,你修行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功就看這一點,這是關鍵的所在,很重要!什麼叫善根?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個地方生的,根是能生之義,是比喻。好比植物它有根,它就會長,它就會發芽,會長成,會開花,會結果,善根,所有一切善法從這個地方生的。由此可知,培養善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學大事。善根,有世間善根,有出世間善根。當然,出世間善根以世間善根為基礎,世間善都沒有,出世間善從那裡來?有,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世間善根是什麼呢?無貪、無瞋、無癡,叫三善根。於世間一切法,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不起貪心;於一切不如意的境界,惡人惡事,不起瞋恚心;於一切事理,通達明了、不迷惑、不顛倒,沒想錯、沒看錯,不癡,不愚癡。這叫世間善法的三個根本,叫三善根。我們學佛的人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不貪不瞋不癡,深深相信因果報應。我們一般人為什麼聽到佛講的善因善果,不敢去做?沒有膽子去做,是對於因果的事與理沒有搞清楚,信心不夠,所以不敢做,如果你搞清楚了,你就有膽量,放心去做去了。 所以從這些地方講,不信,學佛還是不信佛,這個沒有法子!信佛好難!好不容易,信佛的人有福。所以要修三善根。出世間的善根,菩薩修的,一條。那一條呢?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你所依據修行,依據的理論不錯,方法不錯,越精進越快樂,就像普賢菩薩一樣無有疲厭,沒有疲勞,沒有厭倦!你想想看,這人生多自在,多快樂!精進當中得來,不精進就懈怠,懈怠就懶惰,修行功夫不得力,煩惱也多,苦難也多,於是乎就對佛法產生懷疑了。信心就動搖了,退轉墮落了,所以這些毛病都發生在不精進。精進,進是進步,求進步,精是純而不雜,這個進步才有用處。我們現在學佛同修當中也有很努力的,非常用功的,但是他不是精進,他學得很多,修得很多,他那個叫雜進,叫亂進。雜進,亂進得不到結果,所以費了很多時間,費了很多精神,得的效果很不理想,我們要知道,佛法可貴,貴在精進。 第六「不捨菩薩業供養」。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是什麼呢?就是教化眾生。菩薩在世間是當教員,只有一個目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菩薩示現在世間,可以用種種不同的身分,可以用出家的身分,可以用在家的身分,所謂是各行各業,男女老少,菩薩都可以示現這種身分,示現的身分不相同,當然在社會上從事的行業就不一樣了。不管他是什麼身分,不論他是什麼樣的行業,他有一個不變的目標,就是幫助人開悟,幫助人離苦得樂,這是他決定不會變的。菩薩要示現為商人,商人裡面的領袖,商人裡面的老板,教你怎麼賺錢,怎麼用錢,他有智慧。錢怎麼樣賺很苦,怎麼樣賺很快樂,怎麼樣花錢花得很痛苦,花了很多罪業?怎麼樣花錢,修了很多功德,將來得很大的福報,菩薩商人懂得!你看華嚴經五十三參就曉得了。 各行各業裡頭,男女老少裡頭都有菩薩在,菩薩給你做榜樣,菩薩給你做示范。所以菩薩的事業,在佛門裡面所象征的是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這是決定不能捨棄。換一句話說,我們做了佛的學生,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我們不能把佛的家業丟掉了,佛的家業就是弘揚佛法,盡心盡力把這一樁事情做好,這是菩薩事業。也許你說我沒有錢,我也不能建道場,我對道場也幫不上忙,我也沒有智慧,我也不會講經說法,我怎麼辦呢?怎麼樣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呢?我問問你,你還有沒有認識的幾個人?你的家親、眷屬、朋友、鄰居,你有沒有認識的?總會有認識幾個吧!你把這個地方講經的消息告訴他,勸他來聽經,這就是菩薩事業,你能力可以做得到的。他來,很好,不來,也好。我菩薩的事業做到了,可見得菩薩的事業人人可以做,不難!難在你沒有頭腦,沒有想到。我見到人,合掌「阿彌陀佛」,這都是菩薩事業,管他喜歡聽或者不喜歡聽,他都聽到耳朵裡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阿彌陀佛的種子我就硬種到阿賴耶識去了,菩薩事業!你想想菩薩事業難不難修呢?不難!人人可以修,只要我們盡心盡力,不難修。 最後第七「不離菩提心供養」。什麼是菩提心?菩提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真正覺悟,換一句說,不覺就迷了。三歸依裡頭,頭一條歸依佛,覺而不迷,換一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保持我們高度的警覺心,決定不迷惑,這就是不離菩提心供養。一念不覺就迷了,念念不覺就不得了,你就造罪業了,所以高度的警覺心,要時時刻刻保持。那麼我們再問,我怎麼保持法?法師你能不能具體地告訴我呢?可以!你一天到晚,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擺在心裡,沒有把它丟掉,你就保持了高度的警覺心;阿彌陀佛一沒有了,你的妄想、雜念就起來了,妄想,雜念是迷,這一句佛號是覺。所以,在一切法門當中,為什麼一切諸佛偏偏贊歎念佛?念佛這個法門容易。行住坐臥,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你心裡面這一句阿彌陀佛,都可以不中斷,修學起來方便!這個就是非常具體地告訴你,不離菩提心供養,由此可知,這句佛號上供十方一切諸佛,下供九法界一切眾生,統統都供養到了,一句佛號是普供養,佛號功德利益,知道的人很少很少,希望諸位同修,在這幾天當中,不要把這個機會錯過。這一部普賢行願品,自始至終都是稱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字字句句這些經文,都結歸在名號功德。 那麼修學境界也跟前面一樣,「虛空界盡,我願乃盡。」虛空界,眾生界,眾生業不可窮盡,我們廣修供養也無有窮盡。也是一心一意,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要認真,要努力,要精進地來修學,這是講到第三段廣修供養。
|